论语名句欣赏,总有一两句教会我们怎么

医治白癜风的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大家好,我是一呦!

对于《论语》这部大作,反复品读也不为过。

今天,带大家继续品读。

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摘自《论语·雍也篇》

译文: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

赏析:此句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准则,根据学生们不同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摘自《论语·为政篇》

译文: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赏析:此句体现出一种谨慎、深思熟虑的态度,言语谨慎对一个人立身、处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3、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摘自《论语·颜渊篇》

译文: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赏析:此句语出《论语》,孔子表示只要自己做事光明磊落,问心无愧,就不用担心和恐惧。

4、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摘自《论语·学而篇》

译文:虽然贫穷却不谄媚,虽然富贵却不骄横。

赏析:此句通过写贫富两种状态的表现,“无谄”指不奉承、阿谀,表现出处于贫困境地时的坚强和自尊;“无骄”指不狂妄、自大,表现出处于富裕境地时的谦虚和清醒。

5、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摘自《论语·尧曰篇》

译文:不懂天命,不可以成为君子;不懂礼义,不能立足于社会;不懂得分辩言语是非,不能了解别人。

赏析:此句言明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知天命、懂礼义、明是非。

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摘自《论语·述而篇》

译文:通过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如同浮云一样。

赏析:此句强调“义”的正义性,有智慧的人,在短暂的人生里,视荣华富贵如同浮云。

7、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摘自《论语·述而篇》

译文: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六艺的范围之中。

赏析:此句是孔子人生哲学的精要概括,“道”为总领,“德”为内核,“仁”为纽带,“艺”为肱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摘自《论语·为政篇》

译文:一个人不讲信誉,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这就好比大车、小车缺乏了关键部件套不住牲口一样,那怎么能驾车走路呢?

赏析:此句强调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信”是一种态度,守天道是天经地义的,应该信守,所谓“无信不立”。

9、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摘自《论语·为政篇》

译文:今天许多人把孝单纯理解为赡养父母。狗和马不也有人养吗,如果不尊敬父母,与养狗养马有什么不同呢?

赏析:孔子认为更重要的是孝要产生于内在的敬意,做到在父母面前和颜悦色才是真正懂得了孝法。

10、从心所欲,不逾矩。——摘自《论语·为政篇》

译文: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赏析:此句叙述了七十岁时人应当达到的修养,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自《论语·为政篇》

译文: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赏析:只有坚持学习,善于积累知识,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多闻的人,成为为人师表的典范,此句是孔子治学读书的经验之谈,充满辩证关系,千百年来成为了人们读书学习的格言名句。

12、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摘自《论语·泰伯篇》

译:文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

赏析: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

13、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摘自《论语·为政篇》

译文:多听别人说话,不要说你觉得可疑的,其余的,也要谨慎地说,便少过失。多看别人行事,不要做你觉得不安的,其余的,也要谨慎地行,便少后悔。说话少过失,行事少后悔,谋求禄仕之道就在这里面了。

赏析:此句警醒人们为人处世要谨言慎行,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避免错误和过失。

14、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摘自《论语·里仁篇》

译文:富有显贵,这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如果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获得它,君子是不会接受。

赏析:此句强调了人们在追求自己财富的时候,要坚守正道,不要用不正当手段,以保持君子的尊严。

15、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摘自《论语·微子篇》

译文:不参加农业生产活动,分不清稻、麦等谷物。

赏析: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16、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摘自《论语·学而篇》

译文:君子举止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学习的知识也不会牢固。

赏析:指君子不自重就不令人敬畏。

1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摘自《论语·述而篇》

译文:学习而不觉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

赏析:此句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和教育态度,强调学习和教育都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18、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摘自《论语·述而篇》

译文:(许多人)不去培养品德,不研讨学问,听到了应当做的事(义),却不能马上去做;有错误却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担忧的。

赏析:此句强调了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三者之间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1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摘自《论语·卫灵公篇》

译文:有志之士、仁义之人,决不因为贪生怕死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只会因勇于牺牲来保全仁义。

赏析:孔子认为,“仁”的纯洁性比一个人的生命更重要,充分反映出孔子对“仁”这种精神价值的崇高追求,“杀身以成仁”这一伦理原则,激励着无数志士仁人维护正义、战胜邪恶。

20、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摘自《论语·卫灵公篇》

译文:君子不因为某人的话说得好就推举他,也不因为某人不好就否定他的一切。

赏析:孔子认为,人的品格和言行不一定相一致,所以不能以人废言,表现出对人和人性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21、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摘自《论语·子张篇》

译文:有过错时,人人都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赏析:指人们面对错误时,不能听之任之,而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去改正错误。

22、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摘自《论语·学而篇》

译文:为人弟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仁者。在上述几点全部做到之后,若有余力,则可研习六艺之文。

赏析:此句提出了学童们的生活规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

23、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摘自《论语·泰伯篇》

译文: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

赏析:此句体现了孔子为官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个人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应联系在一起,这是为官的基点。

24、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摘自《论语·述而篇》

译文: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即使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赏析:此句阐明了孔子的从政立场,即一切按照道义来行事。

25、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摘自《论语·颜渊篇》

译文:上层执政者的道德品质就好比是风,平民百姓的道德品质就好比是草,当风吹到草上面的时候,草就会跟着风的方向倒。

赏析:此句强调了领导做好垂范表率的重要性。

26、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摘自《论语·里仁篇》

译文:侍奉父母,对他们的过失要婉言劝阻;如果父母不听从自己的心意,仍然要恭敬父母不要违背他们,虽然忧愁但不能有怨气。

赏析:此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孝道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当父母有了过错,作为孝子就一定要加以劝阻,但要注意态度恭敬、语言委婉,不能心生怨恨。

27、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摘自《论语·里仁篇》

译文:服事君主太频繁,反而会招来羞辱;与朋友相交太过频繁琐碎,反而会被疏远。

赏析:此句强调事君、交友的中庸之德。

2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摘自《论语·为政篇》

译文: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

赏析:此句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必须谨慎、诚信,孔子认为,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是实践最高道德标准“仁”的基本道德规范。

29、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摘自《论语·学而篇》

译文:同朋友交往时说话要讲诚信。

赏析:指与朋友交往,说话要诚实、恪守信用。

30、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自《论语·八佾篇》

译文: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赏析:指事情恶劣到了让人不能忍耐的地步。

伦理道德,其实从古至今都是相通的。

任何时候看人,内在的素养比外在的皮囊更为重要。

学习怎么做人,学会怎么看人,对咱们来说,至关重要。

感谢大家的阅读。

希望咱们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经典之所以是经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9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