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中庸”很多人就会想到被领导和家长们PUA,每日三省吾身,凡事都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为什么他招惹你,不去招惹别人?当然,我们受到的教育也是如此,年轻气盛没有好下场,少出头沉稳一些,做事圆滑一些,美其名曰这是“中庸”之道。
“中庸”作为儒家的核心思想,其实早就脱离了其本意,至于“中庸就是圆滑,就是折中主义”,我认为,这都是对它的曲解,孔子提出中庸以前,社会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和谐时期,等到了孔子时期,礼崩乐坏、社会混乱、各国之间征伐杀戮不断,孔子努力了大半生,想让社会重新回归那种理想状态,最终却失败了,于是,他开始仔细钻研《易经》开始系统性对社会、人生和自然进行思考。
现在的教育是西方思想的教育,西方大都是理想主义,先假设一个概念,然后各种论证推理,这种思维模式依靠逻辑和演绎,主张概念的清晰和界限的边界,往往得出的结论会非常狭隘和极端,甚至会排斥现实,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以为是。
孔子的中庸思想,其实是构建了一个包含宇宙、自然和社会的稳定价值系统,它认为事物发展充满了多样性,万物皆有阴阳构成,所有的变化都处于阶段性运动,只有从事物整个生命周期来思考,不断的权衡,才能找到正确的度,正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也不过如此,懂得中庸的人在分析问题时,都会说“一方面如何,另一方面如何”,这样才能全面的掌握事物的规律。
中庸被人的误解有很多,比如平庸、迂腐、圆滑、和稀泥、折中、可厌等等。正如冯友兰先生当年说的:现在,在有些人的心目中,中庸是非常迂腐可厌的。可惜的是,这些人大概都没有了解所谓的中庸的本义。中庸的本义,其实是恰如其分,举个例子,买衣服的时候,要么袖子长了,要么腰身胖了,要么就是领口太高了。只有找裁缝量身定制,衣服才能和身体完美搭配在一起。这就是恰如其分。
生活中那些性格中庸的人,他们都明白,对待不同的人和事,要有不同的态度,比如对善人要慈目,对恶人要凶神。他们的性格如同水中的卵石一样圆滑,不论水流是否急湍,都不会对他们本身产生任何障碍,他们的中庸是刚柔并济,是遇到问题的安之若素,并非面上看到的无能怯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