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舍初识“子莫”俩字,还是少时在《孟子·尽心上》中读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当时对“子莫执中”这句话,一知半解。再看古人的注释,“子莫”是个人名,事迹及详情无考。也就是说在杨朱墨翟两派学说的矛盾之间,好像另有一派,那就是主张调和论,提出“执中”的子莫。后来随着学识渐长,了解到“执中”乃儒家思想,方觉提出“执中”的子莫,绝非等闲之辈。因为,儒家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诸多方面,都讲究“执中”,孟子原文中的“执中为近之”,就是说已接近于“道”。相较于杨子的为我,墨子的兼爱,孟子更欣赏子莫“执中”而变通的思想主张。然,孟子又有“执中无权,犹执一也”之说,也就是说如果只知道死板地坚持“执中”,没有变通,那就不是执中,而是“执一”了。中庸之道本来是“执两用中”的,既然只是“执一”,当然也就不是中庸之道了。孔子、孟子的中道讲究的是“执中能权”。权者,权衡,权衡之下,变也,通也。因此,中庸之道是一种古老智慧,其兼两通两,于两里取舍,乃全道,完全道,包有执一,贯通两端,故曰“一以贯之”。由此看来,子莫在儒学先贤中虽然没有多么重要的地位,但就“子莫执中”一语,便引来了众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0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