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外制之礼与内仁之心,合起

《八佾第三》讲的是礼,是外制。既然说要礼乐由心,那么这个“心”到底是什么呢?是仁心。接下来《里仁第四》告诉我们“仁”的境界,以及怎样做才符合“仁”的要求。外制之“礼”与“内仁”之心,结合起来其实就是《大学》“新民”的指导原则。

仁之所好,近朱者赤,里仁为美。苟志于仁,无恶也。仁者并不是不要财富,而是以其道得之----取之有道。

真正的仁者,身仁合一,须臾不可离。正如孔子说的,吾欲仁,则斯仁至矣!但要达到这个境界,非常难。我未见力不足者----“仁”不是用“力”行出来的。要靠历练、用心去悟。就像慧能心中无尘的境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而用“力”行仁的人,属于神秀的境界:“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依仁心,行仁道,不能教条化,不能固步自封。而是由道及义,以变化的思维,君子怀德,唯道是从。有了这个境界和格局,无论是处理义利关系、个人关系,还是依礼治国,都会得心应手。因为天下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各种关系都离不开“吾道一以贯之”----忠恕之道。忠恕之道是中庸之道在人伦关系处理中的人性化表述。明白了忠恕之道的精髓,对于区别对待君子小人的原则;自己慎独、与父母相处的原则;交友原则、义利之辨等等,都可和谐应对了。

仁者有信。信言不美。仁者不是靠自我标榜。仁者何患无友?“德不孤,必有邻。”不要强求。最后,《里仁第四》篇尾提醒我们,“里仁”也要有底线,呼应篇首。即使有近朱者赤的美好愿望,也要注意君子之交“周而不比”,防止自取其辱。“事君数[shuò],斯辱矣;朋友数[shuò],斯疏矣。”凡事要适度,无论对领导还是朋友,关怀友爱,也要把握分寸,别人不理解或不在意时,不要变成强迫症。(本文节选自《大学中庸熙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3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