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马王堆帛书五行正本探源十三内含

第二十一章以其外心与人交,远也。远而庄之,敬也。敬而不懈,严也。严而畏之,尊也。尊而不骄,恭也。恭而博交,礼也。19

本章显然是紧接二十章来的。进一步阐释远,敬,严,尊,恭,礼的逻辑关系。

阐释到这里,我才想起来,《大学》《中庸》的排序虽然有些问题,但也是大致如此安排的。先提出一个总的论点,然后逐段逐字逐句分析,然后引用《诗经》或者圣人的话。

而且整个篇章好像只提到了一句文王,连孔子也未提到,但提到《诗经》了。这也符合我的判断,早于周易,不代表早于文王。《周易》是文王以及武王周公陆续完成的。而且引用的这句《诗经》完全也可能是当时的周朝的人所加的。这不稀罕,毕竟整理五行帛书这部典籍当是在周朝,周朝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收集了所有能收集的周以前的历史资料。战国百家学说思想内容上毫无创新可言,都是周朝以及之前的思想。

以其中心与人交,是悦,以其外心与人交是远。中心是诚,外心是诚之用,是基于诚。不是戒心。以《周易》易理而言就是时位。或者说节,还是尺度问题。与人交要有节。远,就是指距离要恰当,合乎礼节。从这个远也可推测帛书五行很早。是古意。代指距离。那时可能还未确定节这个字。《周易》有节卦。帛书五行不用节,显然早于周易。

有节就显得庄重,这就是敬。敬重而不懈怠,就是严。是说不能人前敬重,转身就变脸,这就是懈怠自己。所以对自己要严。要内外一致。严于律己今天也用这个意思。对自己严,就是对别人的敬畏。畏不是畏惧,是敬畏。有谦卑之意在其中。这就是尊重。别人尊重我而我无有骄傲之色,这就是恭。这里,我又清楚了恭的用法。在上者谦卑为恭,在下者谦卑为敬为尊。为啥说儒学义理洁净精微,就是用字很精准,任何一个字都牵涉时位。

有了恭敬,谦恭就可以和任何人打交道了,这就是礼。

由此处可知,礼只是人的行为表现,而人的行为依据都是理,所以礼,就是理。

第二十二章不聪不明,不明不圣,不圣不智,不智不仁,不仁不安,不安不乐,不乐无德。16

这一章讲无德。德是天道,五常之和。四常之和是善,人道。这是贯穿全篇的观点。不能忘记。

不聪就是不闻君子之道。不闻君子之道则不明,不明则不诚。诚则明,明则诚。不圣就是诚。不诚则智慧不生。智慧不生则仁不显。仁智是一体两面。用仁即是智,所以智慧不生自然是不能显仁了。仁不显,那就是仁未有充沛于中心,未养那个浩然之气在中心。仁是止于至善,不仁就是不能止于至善,不能止,自然不安,不安就不能达于乐的境界。不乐自然就是无德。

其中,安之前的都是强调立己修身,乐则是安之显于外。安是中心安,乐是外,对待生活的态度言行。所以乐是达人。

从本章来看,德已经有用的含义在其中了。立己达人合起来为德。若是单纯立己,是无所谓德的。

第二十三章未尝闻君子道,谓之不聪;未尝见贤人,谓之不明。闻君子道而不知其君子道也,谓之不圣;见贤人而不知其有德也,谓之不智。20

这一章紧接上一章,阐释不聪不明,不圣,不智的问题。

整篇帛书《五行》逻辑出发点是五常,然后就是人道和天道,落脚点是君子之道。这是整篇经文的大体构架,我排序的逻辑都是按照这个来安排的。这不是一个完美的版本,但足以是很合理的一个版本了。

连君子之道都未曾听说过,这就是不聪。听都未听说,如何学习。遇见了贤人而不认识,或者说连贤人都未遇见过,这就是不明。不然如何见贤思齐。如何提高自己。与贤人久处则无过,见都不曾遇见,如何处,何况久处。

即使听说过君子之道,若是不去深刻了解学习君子之道,那就是不诚。《大学》讲致知而后诚意。就是这个道理。诚意正心去学习君子之道才是正道。

即使遇见贤人,而不去学习贤人的德行,那就是不智。不学习贤人之德,如何养浩然之气,如何让仁扩充于心中,仁都未有,智自然也不存在。用仁就是智。

这是从反向讲这个道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2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