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上德无为,那么到底什么是无为

北京中科白殿疯 http://m.39.net/pf/bdfyy/qsnbdf/

老子提出了“三宝”的德目,也即德是什么;也论述了德为什么。那么通过什么途径或者是方法进行育德?老子通过论述德与道的关系,认为德是道所生。老子云:“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复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五十二章)道与德是母子关系,老子得出结论,所谓的育德就是法道,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老子认为所谓的“德”是法“道”因为“道”常无为而无以为,为此育“德”必须“无为”与“无以为”。

无为

何为“无”?“无”是老子论“道”用的一个概念,意思为虚无。《说文解字》:“无,从亡無声。无奇字,無也。通于元者。虚无,道也”亡,指逃亡,引申为失掉或者死亡;亡篆文为込,是会意字,指人隐蔽,意为隐蔽之处,一无所有。無,殷代时字形是一个人两手空空,与“有”相对,有的字形是,手上拿着一块肉;无发展到战国时字形是由“込、丰、木、木”组成,意为藏匿于茂密的树林里。无是無的异体字,通元。元是天地的开始,与无有相通,与道同意,亦即虚无。老子认为“无,名天地之始”(一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从这三处对比,“无”相当于“道”。何为“为”?

《说文解字根据》:“为,母猴也。其为禽好爪。下腹为母猴形。王育曰:‘爪象形也。’为,古文象两母猴相对形。”母猴,是一种狡猾的动物,为的意思具有狡猾之意。如果按照为是会意字的话,为有“爪”和“母猴形”构成,意为手抓母猴,母猴很狡猜,难抓,只有强力而为。那么,为的意思可以认为是强力而为,知不可为而为之。看来,为具有作为、伪为、勉强而为之意。根据“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我们认为老子的“无为”,不是排斥任何人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去勉强地为,刻意去为,顺应自然之理去做事。无为因为顺自然而为,不管在哪方面,都会得到长足的发展。用在经济上,经济快速腾飞,用在修身上就会心广体胖,用在战争,战无不胜。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只要做到无为,就会没有什么事不成功。老子的“无为”应该包含:率性而行、循序渐进而为、柔弱而为。

率性而为。世间万物,包括人在内,各有其性,都有自己的规律,都有自己的秉性。老子云:“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六十四章)老子教人反本求实,辅助万物自然之性,圣人动作因循,不敢有所造为,恐远自然之本。《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命就是命令;天命,来至自然的命令,也即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之。性即理,也即是人物之生,各得其理。率即循,道亦即规律,方法、途径。这句话的意思是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秉性,遵循秉性而行就是规律。

人怎样率性而为呢?老子提出了方法,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来自于自然,应该效法自然,实质便是要讲究率性而为,即因顺万物各自的秉性而为,如同令鸡司夜,令狗守门,驾马服牛一样,悉率其性。老子还给我们指出无为的好处。“为无为,则无不治。”(三章)不妄为,遵循自然,其德淳厚,百姓安居乐业。“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三十七章)道常常以自然无为,不妄为,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侯王若能守自然无为,百姓将效法于己,无欲清净。无为治身则身全,治国则国安。

老子讲的率性而为很难懂,庄子用“庖丁解牛”寓言故事给予说明。“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竅,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輒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庄子养生主》)庖丁按照牛的自然结构,用刀砍入牛体中肉、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下刀。依照牛体固有的构造下刀,技之妙也,常游刃于空,未尝经概于微碍也技术相对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因为不知道怎么砍,所以砍到骨头的时候就容易坏。庖丁用刀十九年了,所宰杀的牛有数千头了,但刀刃锋利一点都没有受到损害,与刚磨好的一样。庄子又用“浑纯之死”来说明不率性而为的坏处。

《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地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试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浑沌本来活得好好的,倏与忽以自己的标准对浑沌进行改造,导致浑纯的死亡。当今社会,很多人好心办坏事,就是因为是根据自己的好恶标准进行行动,强加于人,没有率性而为的结果。

循序渐进而为。老子认为处无为之事还表现为循序渐进而为,从容易开始,从细处开始。老子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第六十三章)图难于其易,欲解决难事,当从易时开始着手。例如,年轻之时,是学习的最好时光,打好基础,难事并不难。为大于其细,所谓大事,必作于小,祸乱从小来也,不要轻视小事,大事就是小事的聚居。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万事万物从易生难,从细生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所以圣人处谦虚,从小事做起,从易事做起,积少成多,德高望重天下共归之。夫轻诺必寡信,轻易许诺,就会失掉诚信。多易必多难。不慎小患,有大患了,把事情看得太简单,就会成为了大困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所以圣人眼中没有小事、易事,认真对待所有事情。故终无难矣。因此,圣人终生无患难之事。老子云:“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身体安静,心灵平静,少私寡欲,人们安居乐业,民风淳朴,容易守持。其未兆易谋,情欲祸患未有形兆时,容易禁止。其脆易破,祸乱未动于朝,情欲未见于色,还在脆弱容易破除。其微易散。坏事还在微小之时,其未彰着,微小就容易散去。为之于未有,欲有所为,当于未有萌芽之时就塞其端。治之于未乱。治身治国于未乱之时。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大树从小成大,有一很长的过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万丈高楼平地起,从卑立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近至远。为者败之,有为于事,废于自然;有为于义,废于仁;有为于色,废于精神也。执者失之。执利遇患,执道全身,坚持不得,推让反还。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圣人不为华文,不为色利,不为残贼,故无败坏。无执故无失。圣人有德以教愚,有财以与贫,无所执藏,故无所失于人也。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普通人做事,常常在于取得几成功德,而贪位好名,沾沾自喜,奢泰盈满而自败。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事情出现大问题,往往就在将要结束之时的麻痹大意,不应当懈怠,就不会失败了。

柔弱而为。率性而为与循序渐进以外,还表现在柔弱而为。前面我们考证老子的《道德经》是对《归藏易》的继承和发扬,《归藏易》取坤乾为首,崇尚柔弱。老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第七十八章)天下最柔弱就是水,圆中则圆,方中则方,壅之则止,决之则行。遇热成汽,遇冷为冰,而攻坚强者莫有不胜,水积而为渊,汇而为海,汪洋浩瀚,既能载舟亦能覆舟;滴水穿石,怀山襄陵,磨铁消铜,莫能胜水而成功也。以其无以易之。攻坚强者,没有什么能代替水。柔弱才能胜刚强,水能灭火,阴能消阳,舌柔齿刚,齿先舌亡。天下之人并不知道,知柔弱者久长,刚强者折伤,为情欲所染,不安于柔弱,耻谦卑,而好强梁。树木高大坚强,小草卑小柔弱,台风来了,大树连根拔起,小草安然无恙。老子从积极的方面肯定柔弱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进行论证柔弱致命性,老子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第七十六章)人生含和气,有精神,故柔弱也。人死了,和气衰竭,精神死亡,僵硬了。万物草木有生命时柔脆,死了就干枯。以上二事观之,知坚强者死,柔弱者生也。是以兵强则不胜,强大之兵轻战乐杀,毒流怨结,众弱为一强,故不胜。木强则共。本强大则枝叶共生其上。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兴物造功,大木处下,小物处上。天道抑强扶弱,自然之效。老子认为刚强是死亡的表征,柔弱才是生命的景象。故应“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归于婴儿。”(第二十八章。雄以喻尊,雌以喻卑。人虽自知其尊显,当复守之以卑微,去雄之强梁,就雌之柔和,这样则天下归顺,如水流入深溪。人能谦下如深溪,则德常在,不复离于己。当复归志于婴儿,柔弱而无所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3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