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明师解读老子道德经与人类大同第三

第三十七篇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语译:

永恒无名的大道常在虚无真空中自然作为(正因它在虚无真空道境中自然作为),所以具有无所不为的神奇智慧力量。侯王公卿若能抱道元守德一,天下万物(百姓)将循道之规律自然生发运化。在生发运化过程中若有欲望萌动,我将用无名之朴(即大道)予以遏止消除。无名朴道的平衡力量中和了万物(百姓)的欲望萌动,自然没有了欲望。持守大道的侯王公卿们若能无欲而保持一心清静,天下万物(百姓)也将自然安定。

悟解:

这可是此经典中极为重要的一章。圣哲老子在这一章中和盘托出自然无为之道所具有的制御天下万物(百姓)的无所不能的无限神奇大力量!并郑重指出,以道治国的侯王公卿若能自觉持守自然无为之道,天下万物(百姓)就会自由自在的生之化之。即使中间出现有为之欲望,持道的侯王公卿则可运用无名朴道去遏止欲望而使之重新安静下来。

人心若清静安定,天下万物(百姓)将自然安定。“人心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老子的“无欲清静、天下将自定”的思想与佛家经典的内涵不谋而合。道者,无也、空也、佛性也、真心也、本源也。佛道两家本无分,分者认假不认真。争来斗去违祖训,笑煞天下明道人。

千百年来各大宗教界的创始人从源头根本上发现了无名无形之道的真实存在,并结合当时社会文化背景而以不同名相命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无名无形之道逐渐被后人神秘化、偶像化、人格化。随着当今宇宙物理学与生命信息科学的深入发展和宇宙中“暗物质、反物质”的不断研究发现,人类开始揭示仙佛上帝造物主神秘面纱的时代已经到来。

圣哲老子与儒家的孔子和古印度的佛陀释迦牟尼几乎是同时代人,当时西方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还没有产生。可以说圣哲老子的自然无为之道超越了宗教的上帝鬼神之说,完全立足于自然之恒道的总基点上对宇宙天地万物与人类生发演化过程及始基源头内涵真相真理的总揭示!也是地球人类了知宇宙人生真相真理而返本归源的总理论总指导和高悬于太空中的一盏永不熄灭的长明心灯!

无为大道既然超越相对存在的宇宙万有(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当然不能用世人的常规思维理论和语言去认知领会,而必须万缘放下,进入无思无欲无分别的无为境界才能见道知道明道。“无为”并非是什么事情也不做,像傻子一样终日呆在那里等待别人的关照。“无为”是一种无思无欲无争无分别的与自然大道相合的本然境界;是“全具全知”的宇宙全息统一境界;是造化宇宙万物又统御宇宙万物的上帝造物主的神圣境界!

入“无为”就是入道合道。“无为”的境界用佛家的话讲,则是真空无物的境界,绝对的“真空”境界。“真空”并非什么也不存在,而是超越相对有形存在的绝对唯一永恒的虚无存在;虚无存在也是一种存在,是造化妙有大千世界的根本源头存在。这也好比一间屋子或一处场地,堆满了杂物只能作仓库使用。而一旦空荡,则可派上任何用场。

孔子是老子的学生。多次向老子问道后,其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并将老子的无为之道广泛应用到自己的学术文章中,比如他在《易辞》中写到:“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中庸》有云:“修道之谓教”(若以此义讲,宗教是通过修道来认识宗祖源头的根本教化。教育应为通过修道来育人。不修道就不是根本的教育,教育应以修道为主题贯穿始终)。

孔子问道于老子而明道后,才深知周礼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理好国家。孔子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则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下的人道信条,是属于有为而治的范畴。不合自然无为之道。

本文作者:惟一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5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