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飞花令论语成语接龙威麒拉杆箱里的经

立德树人lìdéshùrén

易经飞花令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énzhějiànrén,zhìzhějiànzhì

知幾其神zhījīqíshén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shénérmíngzhī,cúnhūqírén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énzhějiànrén,zhìzhějiànzhì

-来源:中华成语大词典

语见《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知读为智。阴阳之道,复杂而多变化。人面临具体现象,往往有不同之认识,仁者见之则谓之仁,智者见之则谓之智。”(高亨注)

仁,仁爱。智,智慧。仁者见到的是仁爱,智者见到的是智慧。对待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文理》:“夫书之难以一端尽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也作“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简作“见仁见智”、“见智见仁”、“仁智各见”、“仁智之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来源:汉英社会科学大词典

differentpeoplehavedifferentviews,thebenevolentseebenevolenceanthewiseseewisdom

知幾其神zhījīqíshén-来源:中华成语大词典

知几其神

幾:幾微。谓人能够预知事情萌发的细微迹象,就能与神道相合。《周易·系辞下》:“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孔颖达疏:“神道微妙,寂然不测,人若能预知事之幾微,则能与其神道合会也。”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shénérmíngzhī,cúnhūqírén

-来源:中华成语大词典

神:指事物的奥妙、道理。明:弄清楚。存:在。存乎:在于。原指揭示事物的奥妙,在于人对奥妙的透彻领会和理解。现用以指某事物的道理过于玄妙,难以理解,有待高明的人来阐发。《周易·系辞上》:“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论语》成语接龙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rénérwúxìn,bùzhīqíkě    克己复礼kèjǐfùlǐ礼奢宁俭lǐshēnìngjiǎn简在帝心jiǎnzàidìxīn心无適莫xīnwúdímò默而识之mòérzhìzh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其不可而为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rénérwúxìn,bùzhīqíkě

诗源:《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词由:有一次,孔子同几个学生在一起交谈。有个学生问他说:“夫子,我曾听人说,讲信用是一个人立身的根本,这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我真不知道那怎么能行。譬如说吧,驾牛的大车没有横木缚住它,驾马的小车没有曲木钩住它,叫它怎么行走呢?为人的道理也是这样,不讲信用,就没有制约了。”在场的学生听了深受启发,纷纷表示要牢记夫子的教诲。

词义: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那怎么能行。信:信用;可:可以,行。意思是为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书证:古人有言:“~。”况有养人以惠,使人以义,而可以不信行之哉!

“法令赏罚,莫大乎信,古人有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况有养人以惠,使人以义,而可以不信行之哉!”(晋·段灼《假还上表》)

言有不实,自丧厥我。谁其掩之?不善己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宋·杜范《耕甫归书约信二字为别》诗之二)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一回:“石猿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三回:“应伯爵正色道:“哥,‘君子一言,快马一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毛泽东《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语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蒋氏及其一派必须深切注意。”毛泽东在《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一文中,引用这句成语,意在敦促蒋介石信守自己在西安事变中所答应的抗日诺言,切实兑现全部抗日救亡条件,言必信,行必果,如果蒋氏及其一派仍在抗日问题上犹豫徘徊,不讲信义,不尽早实现诺言,必将为全国人民所不齿而更加孤立,从而被革命浪潮席卷而去。

克己复礼kèjǐfùlǐ

-来源:中国儒学辞典

儒家的修养方法及仁礼关系原则,谓以仁德克制自己使言行合于礼则。《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朱熹《集注》:“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者,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皇侃《义疏》:“克犹约也。”意指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和私欲,使之合于礼的规范,就达到了仁的境界。“克己复礼为仁”反映了孔子对仁礼关系的理解。礼是等级性的社会伦理准则和法度。《中庸》:“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礼的主要条目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作为行为规范,礼具有强制性,“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同上)。仁是内在的道德意识和品质,是礼的理性精神基础。《论语·八佾》:“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阳货》:“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朱熹《论语集注》:“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又:“礼必以忠信为质。”克己复礼既要求统治阶级各阶层的成员遵守礼的等级名分,不得僭越,以保证统治集团内部的和谐一致,“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同时也要求对下层民众“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使统治阶级之礼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为准则。在孔子,仁与礼相为表里,互相规定与制约,二者是统一的。孔子之后的儒者,或重仁重德,或重义重礼,理解不同,形成仁礼关系内外本末的争论。

克己复礼

-来源:古汉语成语典故词典

词源:《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

词由:有一次,颜渊向孔子请教:“什么叫仁”。孔子回答说:“能够约束自己的私欲,做任何一件事都合乎礼的要求,这样就可以说按仁行事了,他就可以说是一个仁人了。如果每一个人每天都能克己复礼,那末整个天下就归于仁了。能不能做一个仁人,完全靠自己,而不是靠别人的督促、帮助。”颜渊又问仁的具体内容,孔子说是四个方面,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听了,说:“我虽然是个不聪敏的人,但也知道做什么事都要按这个话去办了。”

词义:克制自己的私念,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的要求。克:克制,约束;礼:指先王之礼,即周礼。何晏集解:“马曰:‘克己,约身。’孔曰:‘复,反也。’身能反礼,则为仁矣。”

书证:

汉·班固《东都赋》:“克己复礼,以奉终始。”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君子处世,贵能克己复礼,济时益物。”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古志克己复礼》:“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或谓克己复礼,古人所传,非出于仲尼。”

清·陈沣《东塾读书记·论语》:“克己复礼,朱子解为‘胜私欲为仁’。”

瞿秋白《赤都心史》三:“这是真正的俄国贵族,王爵夫人而有这种克己复礼的精神。”

礼奢宁俭lǐshēnìngjiǎn

-来源:汉语成语大辞典

语出《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因以“礼奢宁俭”谓礼过多而烦杂,不如俭约些。《梁书·顾宪之传》:“丧易宁戚,自是亲亲之情;礼奢宁俭,差可得由吾意。”

简在帝心jiǎnzàidìxīn-来源:成语条

《论语·尧曰》:“帝臣不蔽,简在帝心。”不蔽:不隐瞒。简:存留。帝:指上天。这是成汤向天祷告求雨时说的话,意思是我不会向天隐瞒我的善恶,而您的心里也是明白清楚的。后用“简在帝心”指被皇帝知晓、了解。

来源:新编成语大词典

①原指为天帝所知,由天帝自心简选。《论语·尧曰》:“帝臣不蔽,简在帝心。”②后指能为皇帝所了解的人。也作“简在朝廷”、“简在上心”、“简在朕听”、“简在朕心”。

心无適莫xīnwúdímò

適莫:厚薄。指待人无亲疏厚薄之分,表示处心公平正直。语本《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默而识之mòérzhìzhī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其不可而为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