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孩童为什么读中庸,而今孩童却没有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今天聊聊《中庸》的第二章,第二章很简单,就一句话“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这句话是孔子说的。译文的解释呢就是“君子说话做事符合中庸的道理,小人说话做事违背中庸的准则。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的道理,是因为他们每时每刻都遵守中庸的要求;小人的言行违背中庸的准则,是因为他们没有什么顾忌和害怕的。”

这里的中庸是孔子理解的一个中庸,孔子说的中庸是远古时候周代的礼仪为标准,孔子认为对于周礼,要做到既不过分也没有不足。而君子可以理解为一个有礼有节的人,遵纪守法的人、有德行的人。小人呢那么就是君子的反面列子了。也就是说君子有礼有节,而反之就是没有礼貌,没有德行。所以古人重君子而轻小人,当然如今也是如此嘛。

那么为什么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这个就是你明白这个礼节,并时刻的去想着它,遵守着它。也就是顶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时刻的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有礼有节,有德行。就像我们普通人做个亏心事,也会陷入自责一样的道理。规矩永远是第一位,从古至今皆是如此。无规矩不成方圆嘛。

最后就是“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这个也是反面列子,为什么不守规矩啊,因为肆无忌惮。还是接,恶人恶的原因是什么啊,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优先考虑的是自己啊。而这个小人,不就是恶人吗?那么恶人没有什么需要顾忌的,故肆无忌惮。只是如今规矩多了,恶人在无所顾忌就会受到制裁了。

看古今之教育方式,古人教育重的是一个规矩,从小就培养这个规矩。古语有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而在我小时候也常常听说“三岁看老”。这些都是在讲一个从小培养的,但是也不是磨灭了少年的儿童天性。就如三四岁就开始学这个学那个,那么儿童的天性也得不到释放,古人讲一个七岁前,七岁后。

再看看《事林广记》中的记载:“七岁前,教孩子认字识数;七岁以后,出入和就餐开始讲究礼仪;十岁后,生活起居一如成人。”而除此我还找到了八条八条训诫,也一并分享给大家。祝大家有子如孙仲谋!

一曰学礼:凡为人,要识道理,识礼数,在家庭事父母,入书院事先生,并要恭敬顺从,遵依教诲,与之言则应,教之事则行,毋得怠慢,自任已意;

二曰学诵:专心看字,断句慢读,须要字字分明,毋得目视东西,手弄他物;

三曰学坐:定坐端身,齐脚敛手,毋得偃仰倾侧;

四曰学言:扑实语事,毋得妄诞,低细出声,毋得叫唤;

五曰学书:臻志把笔,并要齐整圆净,毋得轻易糊涂;

六曰学揖:低头屈腰,出声收手,毋得轻率慢易;

七曰学行:笼袖徐行,毋得掉臂跳足;

八曰学立:拱手立身,毋得跛倚欹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