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的内涵,不只在于心阳明心学质难

问:一个所谓“良知”能代替客观存在的道德知识,能代替儒学经典?能代替仁,义,礼,智,信,能代替中庸之道等等的具体指向吗?那还要儒学经典有什么用?取消“十三经”,毁灭“四书五经”,只用一个心学就可以用便天下无敌手了,可能吗?

心学有排斥其它学说吗?《传习录》“凡饮食只是要养我身,食了要消化,若徒蓄积在肚里,便成痞了,如何长得肌肤?后世学者博闻多识,留滞胸中,皆伤食之病也。”这段话就是说太多的人只会去学,但没有学到真正的内涵。就如同没有学好各类学科,没有了解学科的实质,只了解了一些皮毛,就留滞胸中,更多人似乎懂了一些理论,就用自己的以为去否定他。这就是仅仅只是学,而没有领会整合。没有真正地领会就成为了留滞于头脑的矛盾问题,而又任意地使用成为了“伤食之病”。

古人学习是用心,当代人学习是用脑,用心与用脑的实质都是思考,而不是所谓的物质器官。他是人的思维、意识的能力,是客观存在的、依附于生命存在的能力,是特殊的物质性质的存在。

心学不是否定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是否定经过长期实践经过检验而形成的理论,不是否定理论的客观性、正确性,而是否定没有认真地思考解、没有整合应用,只会死读书的这些人,需要认真地学习与领悟客观世界,否则只会夸夸其谈,而且会任意地否定他人,产生社会矛盾。

阳明心学有否定过其它门类吗?例如否定佛学、道家还有之前的儒家了呢?“道一而已,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释氏之所以为释,老氏之所以为老,百姓日用而不知,皆是道也,宁有二乎?”

在这里,王阳明就可认为道就是客观规律,只是不同的学说、学派有不同的表述。显然,哲学一样,哲学思维就是一样,就如我之前文章所写的“朴素唯心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其本质并不存在矛盾,朴素的只是文字,而其内在的本质是相同的,是人正确认识自然、社会所形成的理论模式,其内在的思维是相同的。但这种相同在传扬的过程中却被人为的划分。当然阴阳学说内的思维内在的部分,与辩证法的内在部分是相同的。

因此心学从没有否定学习,其它门类的学问,而是否定学而不知其用学而乱用的人、学而无用的人,这才需要“知行合一”,才需要知道如何地学会用知识,有良知。

问:心确实是认识物质的器官,但其充其量只是认识物质事物的工具,它本身并不能产生什么思想,意识,产生思想意识的只能是“心”对客观事物认识后的反应,因此,客观事物,客观规律,才是产生思想意识的本原。

这里就没有搞清两个同一句所说的人心有着不同概念范畴,“人”的客观存在的普遍性,与个体的“人”的意识独立存在的特殊性,物质不依赖于意识的存在,与物质需要个体的意识的反映而产生的能动性,相同的用语不同外延与内涵的交错,而使人认知混乱。

“我的灵明”是指个体的人的灵明,人的独立性的意识存在,而后面一段仅是指物质、意识两个普遍性的概念。阳明心学的心不是物质器官,但又不是哲学意义上的普遍性人的“意识”,而是个体的独立的人的意识,二者不能混淆,否则就犯了概念的错误,可以说就是古人讲的“正心诚意”。不同的概念内涵不能相互比较。

“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视听,手足之知痛痒,此知觉便是心也。”

后人把王阳明哲学规定为只有“心世界”的“唯心论”,就是没有弄清,个体的意识的存在性、独立性,和整体物质世界与人的意识共同性的不同,没有将独立的个体的意识作为研究对象,却将意识的共同性与阳明的个体意识所混淆。

独立的个体意识,会被社会的、自然的整体环境的不同影响,产生了不同意识的共同性与特殊性,每一个体的独立意识与共同性同时存在,才能完成了整体社会意识的整体构件。

那些否定阳明的推断都不合逻辑性,一是认为提倡“心学”就等于否定除心学之外的其它理论,二是否定意识的能动作用,只承认物质的机械反映论。这也是目前多数心学学者对“心学”质疑没有进行针对性的回应。

短暂的一生并不可“知道”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知识、所有的事情,因此所需要的仅是遵循合乎客观的大道、合乎整体的认识方法,合乎自然规律的生活方法,这样才能用上正确的方式去生活,尽自己的能力照顾好家人、有正确的方法去工作,为自己为家人为社会创造真正的价值。

阳明心学,几乎没有看到争贬他人的理论的深浅,只在于如何去做好自己。本来就是应该这样,做好自己不是在否定别人,现实世界的是共同存在的。对于俗人来说,习惯于别人的眼光,习惯于比对。

真正有心学智慧的人,并不会在意别人的诽谤。《传习录》“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哽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凡今天下之论议我者,苟能取以为善,皆是砥砺切磋我也,则在我无非惕修省进德之地矣。昔人谓攻吾之短者是吾师,师又可恶乎?”

用言语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这样就严重了。现在天下对我的议论,如果都因此而向好处去思考,那也是一种对我的鞭策。对我来说,可以让我警惕,使我的修行增进。过去有人说,能够攻击到我的短处的人,就是我的老师,我又怎么可能会感到厌恶呢。

问:万事万物都不在心外,而是在我们的内心之中。人认识了这个事物,这个事物对于我而言,才发生价值,否则这个事物对于我而言,是没有价值的,因为他没有被我所感知。这么典型的世界是由我心产生的理念你说不是唯心主义?

正是没有认识到意识的规律,往往会被外在的表象所限制,局限于理论形式之中。在实践行动中的依据往往仅仅只是某条理论依据、某段理论文字、某位理论学者的话,而从没有完整地形成客观整体的思维重构,因此都浮于表面,看似侃侃而谈,却无自己的内容,仅仅只是重复,使他人的理论而失于自身的实践认识,不会与现实相结合。

客观存在的世界是整体的不是分析的,分析结果是人类意识作用下产生的。因此所有的分析成果不能只看到成果的表象而没有认识到成果后面的内涵。而这些内涵都不是这些成果的表象所能包容的,必须通过人的意识去思考它,整合它们而成为客观存在的意识映射。否则就会产生”看山不是山“的结果,而回到“看山仍是山”就需要将所看,分析通过思维的整体回到山的本身,这样山的本身与山的分析就形成了共同的整体性的客观性的思维结果,而这些结果本身不会只属于分析结果,包括理论、文字、图形等外在的表现,还包括思维存在的逻辑重构。

“看山还是山”才能真正成为山,而不是“看山不是山”。将看山不是山成为个人要求的目的,却将山的“不是山”的部分当成了山。亦如分析科学、亦如西医,将人的生理结构当成了生命的整体,而“盲人摸象”。错误人人都明白,却始终在这些错误的道上奔跑着。

心学文字、百家学说、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等哲学理论都是形式,真正的心学却是教人去实践,去做的,去认清客观存在,从自身认识它们。只有真正地认识自己才能认识客观事物,被戴上为唯心主义的心学,正是要从本体开端。辩证唯物主义却更需要人的意识去正确地认识客观,而现实性存在必定不是理论形式的存在,需要思维和智慧的认识,最终的目的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

《传习录》“天下之人用其私智以相比轧,是以人各有心,而偏琐僻陋之见、狡伪阴邪之术至于不可胜说,外假仁义之名而内以行其自私自利之实,诡辞以阿俗,矫行以干誉,掩人之善而袭以为己长,讦人之私而窃以为己直,忿以相胜而犹谓之徇义,险以相倾而犹谓之疾恶,妒贤忌能而犹自以为公是非,恣情纵欲而犹自以为同好恶,相陵相贼,自其一家骨肉之亲已不能无尔我胜负之意、彼此藩篱之形,而况于天下之大,民物之众,又何能一体而视之?则无怪于纷纷籍籍,而祸乱相寻于无穷矣!”

解:天下之人自作聪明,用自己认知来排挤打击,都用自己想出的主意观点,那些偏僻、琐碎、浅陋的所谓见解,狡诈、虚伪、阴险、邪门的所谓技术,多得都说不过来。然后对外就以“仁义”的名义包装起来,而实际上呢,全是自私自利。那些诡辩的言辞迎合世俗的要求;各种矫揉造作的行为来博取自己的名誉;明明是别人好的东西,他要去攻击,显出自己那一套才是本事;而对别人的隐私呢,肆意攻讦,来显示自己的正直;相互怨愤而争斗,搞得跟为正义而斗争似的;用心险恶的相互倾轧,还做出一副嫉恶如仇的姿态;嫉贤妒能而排挤他人,装扮成大公无私;恣情纵欲,包装成与民同乐;即使是骨肉之亲的一家人,也要互相欺凌侵害,要分出胜负,要架起藩篱来进行区别,更何况对天下之大,人有不同物有也有不同,怎么能用自已认为的相同来看待它们呢?这就难怪天下纷纷扰扰,祸乱无穷了。

这就是为什么社会和谐需要真正地认识到心即理的根源,没有心即理,没有良知则没有和谐社会,这也是辩证思维是和谐思维的原则,然而多数人都不具备。

心学、中西医理论学说、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等理论都是形式,真正的学问应该需要教人去实践,去做的,去认清客观存在,从自身认识它们。然而太多的没有成为理论的主人,而成为了理论的奴隶,做思维的自己,又成了唯心论。

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下士们争议着自已认为的世界,上士不争却是他们自己知道世界该如何正确地认识,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