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系辞上》第七章的笔记,原文如下: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
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这章主要说的是,如何进入“道义之门”,孔子说,要学习《周易》这部经典,因为《周易》是“易其至矣乎!”易学的学问,是天下最高的学问。
“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圣人都用《周易》来崇德、广业,何况我们呢?《周易》讲述的道理,就是天地之间规律,我们要“崇效天,卑法地”,效法天地的“知崇和礼卑”,把天地的善道存之又存,就进入了“道义之门”。
为什么说《周易》的道理伟大
“子曰:易其至矣乎!”“子曰“,有部分人认为不是孔子,但大部分人认为是孔子,这个问题暂不讨论,姑且认为是孔子。
“子曰:易其至矣乎!”孔子说,《周易》的道理至善至美到了极点。为什么说《周易》的道理能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点呢?
因为“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崇德”,就是使品德越来越高尚。“广业”,使功业越来越广大,这里的功业,不是升官发财,而是道德的事业。就是说圣人都用《周易》来使自己品德更加崇高、功业更加广大的书籍。这里孔子说的圣人,应该是尧、舜、禹、文王,等先贤。
也就是说“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是实行了《周易》的道理,才能成为圣人的。
效法天地的“知崇礼卑”
那怎样才能实行《周易》的道理呢?“知崇礼卑”,知。是智慧。无论是心智还是智慧要达到最崇高、最高明的层次,可以说就要通过“知崇”,使我们的心性变得崇高起来,使我们智慧的光芒能够透射出来。
当你的智慧足够高的时候,你想行为会谦卑下来,就是“礼卑”,在人生的过程中,要履行谦卑和恭顺的态度,能如此,你这个人生一定会有所成就的。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通俗的解释是,人要向好的地方发展,水要向低的地方流,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今天换一个角度解释,就是人要想往高处走,就要像水一样底下,也就说你的志向要足够高,但你的姿态要放低,就是要礼卑。
要有高远的理想,但是开始的时候却要踏实,踏得很低、很卑,要从最平凡处起步,不要踏得很高,想一步登天那就完了!我们这里有句老话,“没有学会走路,就先学会跑,不然会摔得很惨的。”
“知崇”就是“崇效天”,我们追求知识的崇高,是效法天的崇高,当我们的智慧达到最高明的境界,就具备了与天同等的德性。
“卑法地”,仿效大地谦卑的德性,而不光是在礼仪方面,更重要是内心,都做到对人谦虚,柔顺,“卑”是具体行动,就是“礼”。
“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智慧要尽量达到崇高,是效法天道智慧的高深;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尽量达到谦卑克己守礼,是效法地道柔顺以从天道。也就是,智和礼同时做到,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就达到了,前面所说的“崇德而广业”。
最终的结果进入“道义之门”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天地设位。设,就是陈设、陈列。《周易》讲述的乾坤之道,就是运行在天地的变化“知”、“礼”当中。
《系辞传》第一章就讲,“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当设定了天地,高低、上下的位置,也就是,设位于乾卦的“知崇”与坤卦的“礼卑”,因此,整部《周易》的道理就运行在这天地之间。
还有一种解释:在六画卦中,初爻和二爻代表地,中间三四爻代表人,五上两爻代表天。在《系辞下》第九章提到:“初难知,二多誉,三多凶,四多惧,五多功,上易知。”
第一爻,代表事情刚刚开始,谁也看不清楚将来会怎么样。所以初难知;第二爻,位于下卦也叫内卦,的中爻,能行中道,多半是好的;
第三四爻就麻烦了,代表人,我们知道人是最容易变的,所以叫人心叵测吗,三四爻,一个是下卦的结束,一个是上卦的开始,结束和开始是最令人头疼的事情,所以,三多凶,四多惧;
到了第五爻,那是六爻当中最好的位置了,像乾卦的九五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非常吉祥的位置,所以说,五多功;当事情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形态已经形成了,事情都看得很清楚了,也就是最后一爻,所以叫上易知。
纵观六画卦,三四爻也就我们人要“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效法天地的“知”和“礼”,最终就能够“成性存存”,进入“道义”的大门,就能学到道、学到义。
“成性存存”,成,实现,完成的意思。性,就是天地的德性,在人来说是“智”和“礼”。意思是我们要了解和实现“智”和“礼”,也就是天地的德性,还要保持住这个样子。
“道义之门”,就是“道”和“义”的大门。这里的“道”就是天地的阴阳之道;要想了解“道”,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智”,如果没有“智”,是不能了解“道”的。
《中庸》中讲:“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道”就在我们身边,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为什么我们不知道呢?因为智慧不够。所以说要“知崇”,智慧要效法天道。
怎样做到“义”?“义“者宜也,要恰到好处,不要过分,就是事情要做到最恰当、最合理,便是“礼”。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义”作为的标准,所表现出了礼节,就是虚伪的、不合理的。这就是“卑礼”,谦逊要效法大地。
义是对我们人类来说的就是“仁”。“仁”是儒家道德规范的最高标准,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论语·颜渊》中有讲:“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约束和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仪的要求,便可以达到仁的境界。所以,要想达到了“礼”,就需要“义”作为基础,才能达到“仁”。
《周易》在人文上的道理,是修身养性,而成就仁善的德性;并且不断地涵养蕴存这种德性,就是“成性存存”。
把天地的“德”、人性的“礼”也是“仁”,做到恰到好处,万事做到,不偏不倚,也就是“中庸之道”,就进入“道义之门”,天地之道和义理的门户了。
今天的笔记,差不多就到这里了,这是我学习《系辞传》第七章的笔记,我的理解不一定是全对的,我只是把自己的一些心得提出来,如有不当之处,还望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