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中庸 >> 中庸版本 >> 中庸之思潇湘晨报

中庸之思潇湘晨报

北京白癜风是怎样引起的 http://m.39.net/baidianfeng/qzzt/bdfzyyq/

《中庸》为儒家经典之一。通常认为,“中庸”是儒家倡导的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因何会有这样一个标准呢?

人从受孕成为胎儿的那一刻起,就不能独自成长,必须由他人(母体)提供营养,婴儿出生后亦是如此。这就决定了人必须与他人发生关系、必须依靠他人才能生存,这种本能可谓之“依他性”;同时,人吃喝的本能可谓之“利己性”。“依他性”是“家庭”“族群”“集体”“社会”等产生的主要根源。人与生俱来的“依他性”和“利己性”,可以作为解释“善”、“恶”、“良知”、“致良知”等的根据。若兼顾“依他性”和“利己性”,将二者把握适度,就是“善”,就是“良知”;对人的“依他性”和“利己性”把握失度,就是“恶”,就是非“良知”,而人主动地对自己本能具备的“依他性”和“利己性”,在感悟、认识的基础上,作适度把握的行为、过程,就是“致良知”。

《中庸》第一章首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上天赋予人的叫做“性”,顺着“性”生活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人的“依他性”和“利己性”就是“天命”的,即“上天赋予人的”“性”。那么,可以说,按照人的“依他性”和“利己性”之要求生活,就叫做“道”,按照人的“依他性”和“利己性”之要求生活所依据的原则修养心身,就叫做“教”。

这里至少有两个问题:一、按照人的“依他性”和“利己性”之要求生活,是怎样的生活?也即这个“道”是怎样的“道”?回答是:按照人的“依他性”和“利己性”之要求生活,就是将人的“依他性”和“利己性”之要求处理、调整到“适度”的生活;这个“道”,就是将人的“依他性”和“利己性”之要求,处理、调整到“适度”的“道”。简言之:“依他”“利己”适度就是“道”。二、按照人的“依他性”和“利己性”之要求生活所依据的原则是什么?也即按什么理念、规范来修养心身?“教”的目的又是什么?回答是:总体上讲,按照人的“依他性”和“利己性”之要求生活所依据的原则是“适度”,也即按“适度”的理念、规范来修养心身;而“教”的目的是“使适度”。说得稍具体些,“适度”,就是在“尊、爱、利、和”,即“尊天尊人尊己、爱天爱人爱己、利天利人利己、和天和人和己”之间,找到最大的通约数、贯穿线、平衡点、合适域。

《中庸》第一章第二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意思是:这个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兼顾人的“依他性”和“利己性”,按其要求生活,就叫做“道”。因为“依他性”和“利己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具备的,它们和人的生命交织、结合在一起,只要人活着,“依他性”和“利己性”就存在,故言“不可须臾离也”。也即人离不开“依他性”和“利己性”,“依他性”和“利己性”也离不开人;人是主体,“依他性”和“利己性”是人的主体性。二者若分离,人和“依他性”和“利己性”都不存在。

汉语里“中”字有多种解释:发第一声时,有“适于”“合于”之意;发第四声时,有“正对上”、“恰好合上”之意。河南方言中有“中不中?中”之语,其“中”就有“是”、“对”、“好”、“行”、“可以”等意。这“适于”、“合于”、“正对上”、“恰好合上”,就是“适度”;而河南方言中的“是”、“对”、“好”、“行”、“可以”,或与“适度”意同,或与“适度”意近:故“中”可以理解为“适度”,也即俗语中的“刚刚好”。

汉语中,“庸”也有多种解释,其中一个释为“用”。《说文解字》:“庸,用也。”如果将“庸”释为“用”,“中庸”就可以理解为“以中为用”“用中”。“中”是“适度”,“用中”就是“做到适度”“使适度”。又,魏晋时的何晏在《论语集解》中释“庸”为“常”,言“中庸”为“中和可常行之道”——“中和可常行之道”亦可理解为“使适度”之道。

在儒家的话语体系中,“明德”“善”“良知”是同义词。那么,可以说,“中”即“适度”,就是“明德”“善”“良知”;“中庸”就是“明明德”,就是“至善”,就是“致良知”,就是“使适度”。

《中庸》第二章中有“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之句。孔子阐明了“中庸”就是“做到适度”,即“使适度”,并认为能否“中庸”,即能否“做到适度”“使适度”,是判断、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重要标准:认为君子是能做到适度的人,小人是不能做到适度的人。

第三章中有“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意思是,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显然,在孔子看来,“中庸”,即“做到适度”“使适度”,是人间最高的德行,也即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于是,第二十八章中就有了“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可以理解为:品德高尚的人,应尊崇道德本性而追求学问知识,达到广博的境界又钻研至精微的妙处,做到高屋建瓴洞察世情而行为适度。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