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勇气,是无法实行中庸之道的勇跟

今天接着来聊聊《中庸》里的这一段: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这一段的背后是在讲“勇”,《中庸》后面的章节里有讲到: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可见,‘勇’是非常修身治国的必要条件,今天就来好好聊聊什么是真正的‘勇’。

其实我之前有不少文章都有讲过关于‘勇’的内容,‘勇’的背后是‘义’,‘勇’和‘义’是一起的,

只要看到儒家经典里说‘勇’,其实就是在说‘义’。看到说‘义’,背后也是在说‘勇’。

所以我们理解‘勇’就必须和‘义’一起来理解。

《中庸》里说:“义者,宜也。”

‘宜’就是“合时宜”的事,也就是认为正确的事,是符合道义的事,所以‘义’的背后的‘道’,是“天理”。

只有符合天理的事,才是正确的事,才是“合时宜”的事,“道义”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

《论语》里说:“见义不为,无勇也。”

意思就是说,你见到符合道义的事,却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所以人们常说“见义勇为”。

你心中的“良知”已经告诉你,这个事是正确的,是合时宜的,是符合‘道’的,但你却不去做,这就是不诚,也就是无勇。

为什么那些“见义勇为”的英雄能够“舍生取义”?

因为他们在看到别人落难时,心中的良知随感而发出救人的正念,这个正念就是符合道义的天理。

然后率性而为,依从本心良知所发的这个正念去救人,体现出来的就是勇气。

前面我们说过了,这种依从本心而为,就是“率性之谓道”,就是“无为”,也就是“发而中节之‘和’”。

其背后就是“君子时中”,也就是依循中庸之道。所以藕益大说说:“非真勇不足以载道。”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55%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