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守中庸,做难做的事,成最棒的人

曾于大众普学的文章里提过,在此再重申下:“经”,就是“路径”。它就是一条道路,它本身就是“道”的一种呈现,因为它是圣贤们对于“天地大道”的体察过后,用文字去将这些道理,去表达了出来,是那个时候圣人们对社会的一种“教化”,所以叫做“经”,“路径”、“道路”的意思。经由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我们学习、探索,不过是为了“感悟真道、经行生命”。

“道”很重要,不可须臾离也。只是“道之不行也”也是春秋至如今都存在的一种现状。明了这种情况的在,不是让我们对人心失望,而是提醒有文化知觉力的人,明了“任重而道远”,在做好自我修持的基础上,对个体意识成长、集体意识进化,持守一份“文化人的责任担当”。这是我们学习《中庸》等“经学典籍”的会通之路。

今天,我们阐释《中庸》第六章、第七章的内涵,先分下节奏: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中庸》第五章,以“子曰:道其不行矣夫”结尾。我这篇续说下:孔子说“中庸之道”,大概在人类社会现在是不能实行了吧?那么,他是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里说这话的。春秋时期,战争非常频繁,各个诸侯将正统的周王朝分裂了,割据自成一方之王。对老百姓而言,头上是谁称王都没关系,只要能活下去就好。只是,诸侯主,或基于自己的“贪心”,或基于自己的“恐惧”,相互之间成为一种“互害模式”。

他们吃下了自己曾经“逞强侵占弱小诸侯”的苦果,因为小诸侯已经全部被灭,最后剩下的都是“大咖”(春秋五霸)。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刹不住车了。有的想要去“侵占”敌国的土地,而有些国家已知足了、只想守成,想停止侵略,但还是怕别人来攻打自己。于是,社会整体在战争的旋涡里越卷越深。也就是说:不管是主动攻击还是被动攻击,最终春秋战国,数百年间,呈现出一种战乱频仍的状况。孔子说“道其不行矣夫”,是针对这种社会现状而言的。

“上行者下效”,诸侯国主他们是在这个意识层级。那么,大夫、士族、富商等权贵对下面的老百姓,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土地兼并、山泽私据,是基本操作。而社会民众呢?一方面本身就处于战争的恐惧、颠沛流离的生活之中,另一方也被社会风气所污染,拜金主义、私欲主义盛行,与上位者的心理过程同质,用《道德经》的话说是“好利、好货”。所以说春秋社会,就呈现出一种乱象,“圣道”之不行矣。

“圣道”,也就是圣人之道,在儒家命名为“中庸之道”。当时,在春秋时代,“圣道”沦丧,中庸之道,在社会层面已不能去“施行”或者说“遍布”,整个时代在滑入深渊过程中。孔子对这种现状,就表达了一种“圣人的无奈”。他很想去“引导”这个世界去“变得更加美好”,但是,他觉得自己“无能为力”(老子、庄子心境也大致类似),只是孔子的选择与道家人的选择相比,显得积极勇健得多:他明知道有些事情不太容易产生成效,没有办法达到他理想中的期待,但是他仍然要去做、并且真的去做了,这是他的“圣者情怀”,“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就是儒家的核心精神。明了这个,我们才能真的读懂《中庸》,并深刻体会儒家文化的伟大。

曾经有人对孔子的弟子,点评孔子:你就是那个孔子的徒弟吗?孔子的徒弟说:是啊。那个人说:就是那个“惶惶然,如丧家之犬”的孔子吗?……弟子转告孔子,孔子认同这个描述,觉得是贴切的。因为他确实是这样在干。“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为儒家“圣道”注入的最高心能。你明知道有些事情你做了不可能有理想的结果,但是你“必须”要去做,即使被人嘲笑说:这样穷游列国,做“王道”推销员,东奔西走,落魄的像“一个没有家的狗”,何苦来哉?

那么再提另外一个故事,孔子带着学生,在旷野迷路了,要弟子去找人问路,恰好问到了两个隐居的道家人士。他们通过孔子的弟子劝告孔子:这个世界已经是,处于非常不安定的状况,你没有办法去改变它的时候,你为什么不“隐逸于山林”、“苟活性命于乱世”,这样奔走,自己都迷路了,到哪里去寻找到“精神的渡口”呢?学生回来转述,孔子听此言,对学生感慨的说:放吟山林,与鸟兽为友,或许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可是我不能效仿。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人是要跟人在一起的,我不跟人在一起,难道我去跟鸟兽在一起吗。孔子是在试图表达:身为人,作为万物之灵长,一个高贵的生命体,你高贵是高贵在你对社会的一种情怀和担当,人是从属于族群的,这是“儒家”的“入世精神”,是人对社会的一个归属感和使命感。

社会是人在构建,每个人都被社会所塑造,也同样在塑造社会,社会整体的道德沦陷,于个体而言,谁都不能自称完全的无辜。现代社会,不是流行一句话吗,“当雪崩发生的时候,每一片雪花都不是无辜的,而且也不可避免被挟裹”,这话用在春秋的时代一样适用。面对春秋这个时代,孔子似乎是有选择的,但以他的内在精神而言,真的有选择吗?这就是:孔子,被称呼为“至圣先师”的真正原因吧。“道其不行矣夫”,一句话背后是有这么多内涵。经典它就是这样韵味无穷,能让我们照见圣人的“深远境界和精神内涵”。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孔子推崇的另一位圣人,舜帝。孔子借助对舜帝的推崇,在表达对“三王时代”、“圣王之治”的积极追寻。

《中庸》第五章的起始内容。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究竟是在说什么?孔子想要通过对舜帝的点评,想要传递什么信息?想要教会人们明白什么道理?让我们遵循《中庸》的叙述逻辑,细细体会儒家圣道里的价值系统。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50%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