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以中庸思想为本,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家人以慈悲为怀,主张“扫地莫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道家弟子则认为,“大道无为、刚柔并济”。各家都有自己的精妙的学说,也各有各的道理,不能笼统地说谁对谁错。可是这可愁坏了一位诗人,当年杜甫家中救鸡,这首诗兼有儒释道思想,最后一句最为感人。
缚鸡行
唐代:杜甫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诗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之际,经过安史之乱后,到处都显现出一片混乱和迷茫。作者数经战乱,历尽沧桑,终于在大历元年冬逃难并栖身于四川。诗人鄙视人世间的很多不耻作为,而以鸡虫为喻,创作了这首诗。
有一天杜甫看见家仆正在捆绑一只老母鸡,那只鸡好像知道了什么,一个劲地挣扎嘶叫。杜甫在旁边看见后,就好奇地问仆人怎么回事。“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一个“急”非常含蓄,好像诗人非常同情被缚之鸡的命运;“相喧争”三个字,也赋予鸡以人的灵性,充满了活泼的生活情趣。
家仆一番叙述,杜甫终于知道原因了,原来家里的鸡吃了诸如蚂蚁之类的小虫子,家人有怜悯之心,就要把鸡卖了。可是诗人转念一想,“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于是主人赶紧让小仆放鸡,免得这只养了很长时间的老母鸡遭了殃。但是这样还是不行,因为鸡放了,虫儿也没好日子过了。诗人真是愁,不停地感叹,“鸡虫得失无了时”。
庄子曾说,“弃尸地面将会被乌鸦和老鹰吃掉,深埋地下将会被蚂蚁吃掉,夺过乌鸦老鹰的吃食,再交给蚂蚁,怎么如此偏心。”不知杜甫的这首诗是否改编于庄子的语录,却有一点道家的思想,所以宋代的陈世道评价说,“鸡虫得失,不如两忘而寓于道。”
但佛家也开始鼓掌,他们说杜甫晚年向佛,慈悲之心让其同情鸡和虫的遭遇,鸡得则虫失,虫得则鸡失,故云“无了时”。不过杜甫从根本上来说是儒家思想的继承者,所以他反复思量没有结果,最后从内心发出一句慨叹,“注目寒江倚山阁”。
诗人一时半会想不明白,儒释道思想交缠在一起,道理太深奥了,需要慢慢思考。想不明白就暂且放下,诗人宕开一笔,由议论而转为写景,显得更加空灵。再细细品味,最后这一句真是感人,诗人倚靠在山阁上,转而注视着寒冷的江面,江水依然浩浩汤汤,而远处却是迷幻的烟霭,满眼苍茫。
杜甫的视线不断地延伸到远方,心里也在惦记着天下苍生。鸡和虫的故事也许只是诗人的杜撰,含蓄地表达出世间很多类似的事件,诗人真是忧心忡忡。杜甫做不到心外无物,他始终心系天下;诗圣也不可能气定神闲,他还要搞清楚鸡和虫,到底谁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