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麟先生讲授大学广义

弁言片语

余少年向学,根器不敏。其时举国贫困,余家尤甚。以至于卖血换钱以购书,故倍感学路之艰辛。初徜徉于佛老与文史哲等凡二十有年,终觉此身无归,此心难安。其间数度经历天崩地塌式的精神危机,幸有圣贤荫佑,每每得以涅槃重生。虽于二十岁前已接触儒学,那时年少轻浮,学力太浅,见地不足,于此学不能感应道交,不能欣赏其宫庭之富丽、道德之庄严。自经历更多生活之曲折、人生之沉浮后,复玩味于仁义良知之教,忽然间情有所动,心有感通,方知华夏智慧,一脉千古,朴实无华而又微妙深远。遂涵养此学于日日夜夜,参悟性理于事事物物,不觉间十数春秋恍惚而过。

久欲为此学进献点滴绵力,以报圣贤教化之恩,以报国土养育之德,故不避孤陋,发愤著此《〈大学〉广义》。值此时代巨变、举世彷徨之际,以期张扬此圣学于当世及未来,企求薪火相传,为民族指示方向,为人生指示归途。若如是,吾心得安,余愿足矣。

《大学》之由来

有“儒家《圣经》”或“中国《圣经》”之称的《大学》,本是《小戴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东汉郑玄注《礼记》时一并作注,唐孔颖达作《礼记正义》也一并作疏。至宋代,仁宗天圣五年()八月,以《大学》赐新第进士王拱辰。后来,登第者皆赐以《儒行》《中庸》《大学》等篇。不久,司马光著有《大学广义》一卷,是为《大学》别出单行之始。至二程(程颢-、程颐-)兄弟,表彰《大学》《中庸》二篇,以为《大学》是“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宋南渡之后,朱熹(-)于孝宗淳熙时,撰《大学章句》,与《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并行。元仁宗皇庆二年(),朱子所撰《大学章句》被定为科举考试官方教材,一直沿袭到清代,《大学》遂成为士人应举之必读书。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前-前)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著作,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汉代把孔子编定的典籍称为“经”,其弟子们对“经”的各种解说和诠释,则统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先秦流传下来的《礼记》共有篇。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对《礼记》进行了重新选编。戴德选编的85篇版本,叫做《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39篇。戴圣选编的49篇版本,叫做《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版本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儒家“十三经”之中,成为古代士人必读之书。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间的问答,记述修身为学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历法、地理、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5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