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阳明撰
注释:于自力孔薇杨骅骁
出版:中州古籍出版社
黄以方录
十
以方问曰:“先生之说‘格物‘,凡《中庸》之‘慎独‘及‘集义‘、‘博约‘之说,皆为‘格物‘之事?”
先生曰:“非也。‘格物‘”即‘慎独‘,即‘戒惧‘。至于‘集义‘、‘博约‘,功夫只一般。不是以那数件都做‘格物‘底事。”
译文:以方问:“先生阐述‘格物‘,像《中庸》中的‘慎独‘、《孟子》中的‘集义‘、《论语》中的‘博约‘说法,都包括在‘格物‘中了吧?”
先生说:“不是。‘格物‘就是‘慎独‘、‘戒惧‘,至于‘集义‘和‘博约‘只是一般功夫。不能把它们都当成‘格物‘。”
十一
以方问“尊德性”一条。
先生曰:“‘道问学‘即所以‘尊德性‘也。晦翁言:‘子静以“尊德性”诲人,某教人岂不以“道问学”处多了些子?‘是分‘尊德’、‘道问学’作两件。且如今讲习讨论,下许多功夫,无非只是存此心,不失其德性而已。岂有‘尊德性’只空空去尊,更不去问学,问学只是空空去问学,更与德性无关涉?如此,则不知今之讲习讨论者,更学何事?”
译文:以方问《中庸》中“尊德性”一条的意思。
先生说:“‘道问学‘就是为了‘尊德性‘。朱熹先生说:‘子静以“尊德性”诲人,某教人岂不是“道问学”处多了些子?‘这是把‘尊德性‘和‘道问学‘看成两件事了。我们现在下很大功夫研究讨论,只不过是存养此心,使它不失德性罢了。哪有只凭空去‘尊德性‘而不去问学,只凭空去问学而与‘尊德性‘无关的呢?如果这样,就不知道我们今天这样研究讨论,究竟学的是什么?”
十二
问“致广大”二句。
曰:“‘尽精微‘即所以‘致广大‘也,‘道中庸‘即所以‘极高明‘也。盖心之本体自是广大底,人不能‘尽精微’,则便为私欲所蔽,有不胜其小者矣。故能细微曲折无所不尽,则私意不足以蔽之,自无许多障碍遮蔽处,如何广大不致?”
又问:“精微还是念虑之精微,是事理之精微?”
曰:“念虑之精微,即事理之精微也。”
译文:黄以方问《中庸》中“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两句。
先生说:“‘尽精微‘是为了‘致广大‘,‘道中庸’是为了‘极高明’。因为人心的本体是广大的,不能‘尽精微’,就会被私欲蒙蔽,在细微的地方就不能战胜私欲。所以,凡是能在细微曲折的地方‘尽精微‘,那么私欲就不足以蒙蔽心体,自然就没有许多的障碍阻隔,心体又怎么能不广大呢?”
又问:“精微是意念的精微还是事理上的精微?”
先生说:“意念上的精微就是事理上的精微。”
十三
先生曰:“今之论性者纷纷异同,皆是说性,非见性也。见性者无异同之可言矣。”
译文:先生说:“现在讨论性的人,都在为观点的异同而争论,大家都是谈性而不是见性,见性的人没有异同可争论。”
十四
问:“声、色、货、利,恐良知亦不能无?”
先生曰:“固然。但初学用功,却须扫除荡涤,勿使留积,则适然来遇,始不为累,自然顺而应之。良知只在声、色、货、利上用功,能致得良知精精明明,毫发无蔽,则声、色、货、利之交,无非天则流行矣。”
译文:有人问:“声、色、货、利,恐怕良知中也不能没有吧?”
先生说:“当然是这样。但刚开始用功时,必须要扫除荡涤,一点也不能残留,这样偶然遇到也不会成为负担,自然就能按照良知顺利地应对。致良知就是要针对声、色、货、利下功夫,能把良知致得精纯光洁,没有一丝一毫的遮蔽,那么,同声、色、货、利打交道,也就都是天理的自然运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