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九:素履,往,无咎。
初爻阳爻:依“本质、本心”行礼,以此行进、前往,便不会有所偏差、错误,这样做没有过错。
素:本义指未经加工的本色丝织品;没有染色的丝织品叫做素。素是细白光泽的丝织品,也就是白色或本色的生绢。“素”是本色的丝,由此引申出“白色、本色”义,进一步引申出“本性、本质”义。
错:从金,从措省;“措”义为“用手复原”,“金”指“金属器皿”(西周时期“金”为青铜),“金”与“措”省合起来表示“动手(磨擦、涂饰等)使金属器皿恢复本色”;本义:恢复金属器皿本色。转义:非原来的(颜色、位置等),《说文解字》“错,金涂也。”,解为“用金涂饰、镶嵌”,即今天所谓的镀金,将“错”解作“镀”。
《通俗文》“金银要饰谓之错镂”,春秋时期已经开始在青铜器上饰金银纹饰,镶金丝或金片的称错金,镶银片或银丝的称错银。
“错”在爻辞中为“恢复本性、本质”义。《广雅》“错,磨也。”;《尚书·夏书·禹贡》“荆河惟豫州……锡贡磬错。”;《诗经·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PS:离卦“初九:履错然,敬之,无咎”,帛书作“初九:礼昔然,敬之,无咎”。在古籍中“昔”可通“错”,“错”可通“措”,“措”可通“错”。
初爻是地位,是卦之始、卦即将形成时期。
我在前文中讲过,履卦是礼卦,全卦皆言“礼”,“礼”有“四正”(心正、身正、言正、行正),详见《《周易·履卦》其实就讲了三个字“履、礼、虔”,明白后卦义自明》。
履卦初九爻便是言“礼”之始,“礼”的第一正“心正”。爻辞中的“素”、“错”都是言“本性、本质”;人的“本性、本质”便是“心正”。“心正”在于“虔”;虔:敬也、诚也;《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心正”的本质是“虔”,是“诚”。无“诚”则无从谈“礼”,《礼记·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论语·八佾篇》“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林放向孔子问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答说礼之根本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心。礼仪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礼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行礼,内心符合礼的要求。
“礼”要由内及外,不能只有其表而无其内。《论语·八佾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讲的是礼仪是礼的外在表现形式,素才是礼的内在情操。
《周礼·冬官·考工记·画缋》“凡画缋之事,后素功”;画缋之事是用五色丝线在白素上绣出装饰图案,因此要先处理好素底。恰如子夏的问话,天生丽质再稍加修饰才美艳动人,关键在于底子好,化妆仅仅是辅助。
鲁昭公“知仪不知礼”:礼是西周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它外在的表现形式是“仪”,它反映的内在伦理道德是“礼”;《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左传·昭公五年》记载,公元前年(鲁昭公五年),鲁昭公去晋国朝拜晋平公。从郊劳(晋国在郊外举行的欢迎仪式)、直至馈赠等所有的外交仪式,鲁昭公都做得非常到位。晋平公不禁对鲁昭公刮目相看,他对晋国大夫女叔齐说:“鲁国国君不是很知礼吗?”不料,女叔齐却不认可晋平公的说法。他说,鲁昭公擅长的只是仪式,而不是周礼,女叔齐解释说,礼是用来守卫国家、执行政令、不失去百姓的东西。鲁国国君的大权旁落到了士大夫的手中。鲁国公室被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大政治家族分成了四份。由于大权旁落,老百姓都不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