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对自我的依恋也许才是幸福的根源

多维立体精准白癜风治疗方案 http://m.39.net/pf/a_6188266.html

在我的印象中,哲学家思考的都是形而上的哲学问题,他们关心一些终极命题。我们妄想轻易从哲学家那里找到一些实用的建议,但罗素却为不幸福的年轻人开出了“药方”,希望能够将人们从不幸的困境中解救出来。

现代人很少能实在地感知到幸福,他们更容易与低迷、焦虑、暴躁为伴,无法有效地控制自我的情绪,成为了情绪的豢养物。罗素深知这一切,仿佛他能够共情到我们的愁苦,却又能足够理性地告知我们:不必如此沉溺自我。

人为什么不幸福?也许来源于两方面,一个是外部的,一个是内部的,凭借自我的力量,还不足够与外力抗衡,所以,人能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我内部。既然外部已经混乱失序,让你无法感知幸福,为何不去将自我变为有序、理性的存在呢?罗素没有说不让我们去改造社会,只是从个体的角度思考,以此来减缓个体与社会的冲突。

罗素从七个方面挖掘我们不幸的根源,它们具体表现为拜伦式不幸、竞争、无聊与兴奋、疲劳、妒忌、负罪感、迫害妄想和畏惧舆论。现代人无一例外都会被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击中,拜伦式不幸概括的是那些深陷虚无与人生无意义的人们,悲观情绪紧紧缠绕着绝望的人们,仿佛一切都是虚空的。身患抑郁症和空心病的人经常是有着类似想法,否定了整体的意义,自然也就看不见未来与希望。罗素给出的“药方”是希望人们能用另一种情绪去看待,一切都取决于对世界的表达方式,如果能够意识到自己生病的根源在于行动的匮乏,并且理性地去生活,与世界建立更多的联系,也许会有所转变。

罗素认为“得不到某些想要的东西,正是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哲学家叔本华也许不会同意,他没有罗素那么乐观,他认为人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为自我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无聊则是当欲望得到满足后陷入的情绪。所以他的观点是“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不知罗素对于叔本华的观点会如何辩驳。

当然,罗素在后半本告知人们幸福的原因时,似乎回应了叔本华的“痛苦”,他提出了一种中庸之道,即在努力和放弃之间需要一个平衡,他支持人们在无法获得的东西面前持一种放弃态度,放弃能够保存你所剩的精力。但这种放弃并非是希望人们陷入绝望之中,而是提供年轻人一个新的思维向度,也许这只是你想实现的一个次要目标,当你将此放弃后,能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更为主要的人生目标之中,而这目标似乎不必受限于个人,可以更为宽广,摆脱对自我的依恋也许才是幸福的根源。

罗素文集全套共15册:西方哲学书籍含心的分析西方哲学史数理哲学导论罗素自传商务印书馆京东¥购买已下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