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俗说中庸,第一章

北京青春痘医院咨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9288999151264526&wfr=spider&for=pc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是孔子的孙子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属于《四书》的内容之一。其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古人离我们越来越远,古人的思想也逐渐变得朦朦胧胧。太俗深憾于此,故,愿与有缘人一起来学习分享古人智慧,回归纯朴,寻找真意。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太俗说:这里的天,是指形而上的道,也可理解为是宇宙间未知的能量场。老天所赋予我们以及其他万物的根本,叫做“性”。赋予人即是人性,赋予物即是物性。此性本至善至美至真至纯,如果能够了解天命,那也就是见道了。然而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以及累劫不良习气的作用,人们往往离道越来越远了。如果我们能了解此性,并能遵循天理良心,至善之心,无污染、无歪曲之自然本性的规律来做事,就叫做“道”。率者,率直之意。所谓直心是道场,就是这个意思。但凡有所偏离歪曲,就非道了。根据大道的原则的指引来进行修正身心行为、学习、落实,改掉我们的不良习气,所谓贪、嗔、痴、慢、疑等,而能回归自性中道,叫做“教”。那么这三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其实是一个见道、修道、行道的关系。“道”本身,正如心经所言: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所谓生灭,无所谓来去,既非脏和也非净,既不会增长也不会减少,更谈不上离开或者不离开。道与我们与万物是一不是二,若说可以有片刻脱离的,也就不是道了。所以,从修道上来讲,品德高尚的人有德行的君子,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做事也是谨小慎微严肃恭谨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说话也是有所戒惧的。道无处不在,君子修道的准则标准不会因环境不同而有所改变。大道非秘密,人人本具,非从外来,哪有什么秘密可言?大道非隐微,处处皆是,所谓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合乎大道的,不会因独处而浑浑噩噩,偏离大道。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太俗说:天有春夏秋冬,人有喜怒哀乐。其未发动的时候叫做“中”。当其未发动时,不是没有,而是蕴含于中。而当其发动显露时又皆是合乎情理,叫做“和”。这是说现象出来了产生作用了,而其作用又恰到好处,就是和。一般人会认为修行的人是不是不会喜怒哀乐了,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就像《指月录》里的一个公案: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经二十年,常使一二八女子送饭奉侍。一日使抱定曰:正与么时如何?主曰:枯木倚寒严,三冬无暖气。女子归,举似于婆,婆曰:我二十年只供养个俗汉,遂令遣去,烧却庵。说是有一个老太婆供养一个修行人二十余年,常让一个年轻女子送饭服侍。有一天,老太婆让这位女子抱住这个修行人,问他这个时候是什么感觉?修行人回答说,就像寒风中的枯木倚靠在冰冷的山崖上,如隆冬三月一般寒冷,我对你没感觉!老太婆得知后,说我二十年只是供养了一个俗人而已,于是把修行人赶了出去,把修行的地方一把火烧掉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修行是历事练心,是活活泼泼的,而不是毫无生机不起念头,所谓断灭相。这里是偏空,而不能“和”。起用而不着于相,一切无挂无碍,所谓红莲出于淤泥,烦恼即是菩提。“中”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属于体。亦即“天命之谓性”。而“和”则是万事万物符合大道运行规律法则,应运而生的现象作用,即是用,亦即“率性之谓道”。如果万事万物能够符合达到中和之境界,那么天地宇宙则会各安其位,四序有常有序运行。而万物也会欣欣向荣春华秋实自然而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