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论语
——如何将古圣先贤的真知获取到自己身上?
作者:红岭浸道
引言
关于《论语》,人们对此“书”的解读也是千人千解,莫衷一是。本人从个人体验出发,遵从“我注六经”的精神,从“古文字”的角度解读《论语》全文,可能有些不一样的韵味。
本人主要以训练自己“明悟”古圣先贤的深意为主,自娱自乐,发在网上也以交流交友为乐。
*********
解读了《论语》中的: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让我们明白了,孔子所从事的事业从他自身角度来看是一条价值实现之路啊!
********
今天我们来继续解读《论语》内容: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翻译为:孔子曾说过:“我并不是生而知之者,只是因为喜好古圣先贤,舍得花工夫用仔细推敲的方法来追求到古圣先贤的真知到自己身上罢了。”
********
先来看一下“知”字:
“知”字,造字之初应当是“箭矢之事以口总结告知”之意。因为“箭矢之事”在古代都是最重要的事,即打猎、战争。后引申为“最重要的关键性的核心认知”之意,即现在所说的“真理”“真知”。
再来看一下“敏”字:
上述解读“敏”字,明显是错误的。
这个字是由“每”和“大力用手击打”组成的。其真意为:“用力大力推敲每一个!不是敏捷,而是仔细研究并实践每一个方面!
由于现代人误解了“敏”字,所以读不懂孔子的“敏而求之”之意。
《论语》中还有多处有敏字,可以自己体会一下其真意: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
这一节,主要说的是孔子的真知是怎么得到的。
《中庸》中记载,孔子曾说过人分四等,最高级的是生而知之者;其次为学而知之者;再次为困而知之者;最后为困而不知,斯为民矣。
孔子自己说是“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即为第二类“学而知之者”。
这种学而知之者,其实已经是非常高级的了。当然,我认为孔子是属于“生而知之者”,主要是因为他父亲生他时已步入老年,其基因中已经沉淀了“知”的绝大部分内容。这是有现代基因学依据的。
*******
回首自己的五十余年的人生,我自己只能勉强算是“困而知之者”吧!
从反复研读抄写《道德经》、《论语》、《中庸》、《大学》等经典中,加之训诂助力,奇妙地领悟到了古圣先贤的一点点智慧,才醍醐灌顶般读出了味道。
懂了这些古人的伟大!更重要的是,终于明白了自己过去五十多年的浅薄!
亡羊补牢,时犹未晚!
于是抛开汉武大帝独尊儒术之后的文人歪解,自己体悟先秦先知们的真味,并决心将这些“体悟”解读出来,这就是我现在正在做的解读先秦经典。
《论语》二万多字,解读到今天已完成约三分之一。幸喜解读很顺利,没有“跳过”任何一节,最多可能对个别字有疏漏。
********
《论语》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