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高度重视诚信,认为人要是没有诚信的品质,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认为,诚信是人立足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品质,人要是不讲诚信,就像牛车、马车上,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就无法行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把诚信的品质,看成是车之两轮与鸟之两翼,人生道路是否顺遂,关键是看我们是否有诚信的品质。在儒家的人生哲学中,孔子强调仁义礼,孟子加上了智,到了董仲舒的时候,又加上了信,因此“仁义礼智信”成为儒家的“五常”,成为儒家人生哲学的最核心的价值观。孔子把诚信看成是人的立身之道,但孔子却反对“言必信,行必果”,还把这样的人看成是小人,这难道不矛盾吗?孔子的弟子子贡,立志做个外交家。有一天,他问孔子,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士。孔子循序渐进地讲了士的三个境界。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子路问孔子,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士?孔子回答:上等的士,是了知礼义廉耻,为国家做事,不辱使命的人。次等的是在宗族乡邻中都称赞为孝悌忠信的人。再次等,就是说到做到,生硬不懂权变只为自己言行负责的人。在孔子看来,上等的士,要有羞耻心。这很显然受到了管仲思想的影响,因为法家的管仲提出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主张。行己有耻的思想,也影响了儒家的亚圣孟子,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义的概念,提倡人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与不为的标准,就是义。中等的士,是在宗族和乡党之中,能遵从孝悌的人生法则,享有很高的威望的人。第三等的士,就是那些说到就一定要做到的人,在孔子的眼中,这些人是小人。问题来了,孔子一方面说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另一方面又讽刺那些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是小人,到底原因何在?让我们说一个故事。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找工作的时候,在匡地差点被人打,幸亏孔子风轻云淡地弹奏了一曲,把匡人赶走,然后带着弟子们继续前进。孔子一行刚离开匡地,到了蒲地,又被人围住了。原来蒲地一个贵族反叛了卫灵公,害怕孔子回去报信,就把他们都抓起来。这时,那个带来五辆车马的公良孺,带人同蒲人打了起来。双方势均力敌僵持不下,最后决定谈判,蒲人要求孔子承诺不回卫国,孔子答应不回卫国,最终得以脱身。一脱离险境,孔子就命令马上向卫国国都帝丘前进。子贡不解地问,和约上不是规定不能去卫国吗?孔子说,那是在被要挟的情况下签订的,神是不会信的。言下之意是,所谓的外交辞令都是一些骗人的鬼话。由此可见,孔子是个相当灵活的人,他身上既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决绝,又有“无可无不可”的灵活,他绝不会死守诚信的教条,而让自己置于危险境地。其实,孔子不赞成“头撞南墙终不悔”的“一根筋”。在《论语》中,有一个特别直爽守信的人,叫微生高。孔子曾经批评过他,说“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意思是,“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爽呀?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明说自己没有,却到邻居家去要了点醋给人”。微生高和一个姑娘相约在河边见面,结果姑娘没来,洪水来了。直爽守信的微生高先生不肯爽约,就抱着河边的柱子,直到洪水淹没了他的头顶,姑娘也没有来。这两个故事说明孔子,绝对不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一根筋,在他身上,有着无可无不可的灵活与变通。儒家的处世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中庸,而它的方法论是过犹不及。儒家哲学提倡,为人做事要有理性主义的精神,要不偏不倚正好,不到是不对的,而过了头也是不对的。所以,孔子认为那些认为立下了承诺就要去完成的人,没有灵活变通的精神,这就是太浅薄太固执的人,和孔子嘲笑的微生高是一样的,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承诺,付出了生命,这就是蠢猪式的诚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