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精义第一讲不读中庸,不知儒学之精

1.不读《中庸》,不知儒学之精微#中庸#

朱子曰:“《中庸》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又曰:“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

孔子罕言性与天道,以至于子贡发出感叹:“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中庸》开篇三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直接切入本原,一部《中庸》以“率性”与“修道”为主线贯穿始终,围绕“性”“中”“诚”以及“庸”“和”“时”而阐发儒家心性学之精微义理。

朱子认为读《四书》应“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按照朱子所规定的读四书之序,《大学》为“始”,《中庸》为“终”。《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阐明了古人修身之要,条理清晰,次第分明。《中庸》乃孔门传授心法,直指本原,开示蕴奥,义理深邃,不读《中庸》,则不知儒学之精微。

朱子在《中庸章句序》中说:“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

“中庸”是至德要道,而不是一种方法与原则。按照《荀子·宥坐》的记载,孔子游览鲁桓公之庙,观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而领悟中庸之道。此家人言耳,不足为信。

宗圣曾子作《大学》,述圣子思子作《中庸》,两部经典又同出于《礼记》。至圣先师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从义理上看,《大学》与《中庸》均可看做是对“一贯之道”所进行的阐释。

大学者,大人之学也,自“明明德”以至于“明明德于天下”,成就大人之学,此“学”自然能入于精微。或者说,“学”之集大成,即是率性。但《大学》主要从“致广大”这个角度发明大人之学之意蕴,《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更偏于阐幽显微,落在“尽精微”上说“性”与“中”,则体现为“庸”、“时”与“久”。

《中庸》首章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既然是天下之大“本”,自然也包涵“致广大”这层意思,故《大学》八条目从“正心修身”,经由“齐家治国”直至“明明德于天下”,正是无限趋向于“中”。《大学》三纲领之“止于至善”,即是《中庸》所谓“从容中道”。

《大学》与《中庸》立论的层次虽有所不同,但于义理上相互印证,殊途而同归,又同出于《礼记》,相互参照着研读,可收到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效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6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