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爆光 http://www.xuexily.com/npxxc/npxjk/815.html提到王阳明,大多数人都会想到他的心学。王阳明画像而“龙场悟道”,则是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成熟的标志。王阳明临终遗言:此心光明在谪居龙场驿之时,王阳明曾在阳明洞中潜心研读《周易》——不得不说,正是这段读易的经历,对于他的悟道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龙场阳明洞阳明洞中读易处那么,《周易》究竟给了王阳明什么样的启示,使得他豁然悟到了心学的妙旨呢?不妨细细读来。一、最早的心学经典——《周易》世人读《周易》,多把它当卜筮之书来看。很少人知道,《周易》其实是一部最早的心学经典。它的作者,很有可能正是思孟学派的代表人物:子思。(更多证据请参看本号系列文章)。说到思孟学派,与心学的关系就太大了。被后世心学家们奉为经典的《大学》和《中庸》两部书,都是这个学派的作品。其中,《中庸》一篇明确是子思的作品,而《大学》的思想也与《中庸》明显一脉相承。身为心学大家的王阳明,从一开始就与这两部书结下了不解之缘。“阳明格竹”的故事,就是王阳明早年时为了参透《大学》里的“格物致知”四个字而闹的笑话。还好,在龙场读易的时候,王阳明终于悟透了“格物”的真谛。知行合一,格物之道二、《周易》里的心学真谛心与物的关系,历来是心学家们苦苦思考的问题,王阳明从《大学》的“格物”二字中,领悟了“心外无物”的道理,并因此有了下面这样一段著名的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其实,王阳明的这个提法,早在千年之前就已经被思孟学派说得很清楚了。什么是“物”?思孟学派在《性自命出》中的回答一针见血:“见者之谓物”!——你心中所思所见的一切事物,便是你的整个世界。这与“心外无物”的观念何其相似!同样的道理,在子思的《中庸》里说得更加明确:“不诚无物”。诚,是《中庸》里提出的最重要的概念:“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只有诚,才能够“格物”,甚至“参天地之化育”,使“万物皆备于我”。巧的是,我们说过,《周易》这部书的核心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字:“孚”。翻开《周易》一书,短短四千字的卦爻辞中,我们会看到“孚”字不断地重复出现。(具体多少,数不清了。)孚,就是诚。三、易传与王阳明悟道很多迹象表明,王阳明悟道,其实并不是直接从《周易》的卦爻辞中得到了启发,而是间接从易传的解读中领悟到了思孟学派的心学精髓。与“见者之谓物”高度相似的话,在易传里面同样出现了:“见乃谓之象”——《系辞》很明显,《系辞》的作者,与思孟学派有着极深的渊源。甚至可以说,不仅是《周易》本身,连易传“十翼”中大部分的内容,也都是出自思孟学派之手。熟读《大学》和《中庸》的王阳明,自然很容易通过易传,领会到《周易》的心学思想。所以,王阳明从易传《说卦》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中,读出了《中庸》里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以他说:“中和位育便是尽性至命”吾性自足他又从《系辞》里的“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读出了《中庸》里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所以他说“未发之中,寂然不动之体,而有发而皆中节之和,感而遂通之妙矣。”通过易传,王阳明终于成功地将《中庸》与《周易》中的心学思想豁然贯通,将子思和孟子一派的心学思想发扬光大,在“继往圣之绝学”上功不可没。阳明先生雕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