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官被贬,这是一个历史上屡见不鲜的现象。有些文人因为言辞过激、攻击当权者或者犯下罪行而被贬谪,也有些文人因为政治斗争、官场尔虞我诈而遭殃。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文人被贬都是件让人唏嘘不已的事情。
文人的创作往往是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的。在封建社会里,诗词文章是士人们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争取官职、社会声望的一种手段。然而,正是由于诗词文章的这种重要性,才容易成为当权者拿来打压异己的工具。
面对这样的局面,古代文人只能选择两条路:要么顺从当权者,写出符合他们口味的作品;要么坚持自我,继续追求艺术的真、善、美。前者虽然可以保全自己的地位和生命,但也注定了他们创作的平庸和无趣;后者尽管会面临被贬谪的风险,却可以保持灵魂的清明和纯洁。
宋朝文学家苏轼无疑就是后者,因为“乌台诗案”,他无辜入狱,出狱之后,元丰三年,他又被贬到了黄州。
元丰七年末,他去到了泗州,此时,距离被贬黄州已经四年多了。在泗州,他的日子也很艰苦,他曾经在上皇帝书里写道:“自离黄州,风涛惊恐,举家重病,一子丧亡。今虽已至泗州,而赀用罄竭……”
尽管处境艰难,苏轼仍然在这种情形下写出了一首旷达之词,不失为千古名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苏轼〔宋代〕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小序,“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点明了时间,“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则点明了人物、地点和事件。序中,大概就是本词的写作背景。
再来看看正文。
起首“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写景,可以理解成,细雨飘飘,斜风瑟瑟,清晨时分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笼罩着稀疏的柳枝,天刚放晴,眼前的江滩景色显得更加明媚。
“细雨斜风作晓寒”细腻地描绘出了腊月的微寒气息,“淡烟疏柳媚晴滩”则渲染出了冬日阳光的美好和温暖。
冬日的阳光,穿过厚厚的云层,洒在大地上,给寒风中的柳树,镀上了一层朦胧的金边,梦幻又唯美。在这个季节里,苏轼和好友沿着南山散步,身心感到放松,无比悠闲惬意。
“疏柳”中的“疏”字用得十分精准,有一种清峻之感,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写冬天的柳树,而非春天。
接着的“入淮清洛渐漫漫”也是写景,意思是,清澈的洛水汇入淮水后,逐渐变得水势浩大,广阔无边。
同样是写景,上阕尾句的意境就比前两句辽远阔大,词人被浩浩江水所感染,胸襟仿佛也变得更加开阔了。
过片“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写野餐情况,中午时分,茶盏中漂浮着雪花和牛乳般白色的泡沫,用蓼菜嫩芽和蒿笋这样的蔬菜,做成春盘试着品尝。
“雪沫乳花浮午盏”写出了午茶的细腻柔和。“蓼茸蒿笋试春盘”说明词人已经知道春天就要来了,心中不无憧憬。
这里的“午”还可以跟前面“细雨斜风作晓寒”的“晓”结合起来品读,“晓”是清晨,“午”是中午,说明苏轼一直从早晨游玩到了中午。
结尾“人间有味是清欢”是词人由衷发出的感慨,人间最有滋味的还是这种清淡的欢愉啊。
本词的最后一句,恰好暗合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因为大喜大悲都不好,都是很伤身的。
“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狂喜之感不可能持续一生,“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淡淡愉悦倒是可以相伴一世。
想要更多了解苏轼,可以选购以下书籍:
价格超低,几元就能买一本,不到一顿午饭的钱。刷多了手机,看看纸质书,对眼睛更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