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人讲起这句话:“做人要讲义气”!
这个“义”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或许都听说儒家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的五常。
可是除了儒家文化提倡“义”之外,墨家与道家,也皆有提到“义”这个概念。
并且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义”的含义,其实更接近于“墨、道”两家的思想而非儒家。
那么,诸子百家中的道家又是如何奉行这个“义”字的呢?
让我们一起从下面的文章内容中寻找答案。
什么是“义”?儒家的后世学者对孟子的“义”是这么解释的“义者,宜也”,“义”就是做人的中庸之道,是恰得其分,恰到好处。
后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就比如着火了需要去救火,那要如何去救呢?
肯定是要去挑水,水用完了不够用就再去挑,挑了很多桶水,挑到最后挑得彻底挑不动了,怎么办?那就算了,听天命,不管怎么样,我尽全力去救过了。
这就是儒家所说的“义者,宜也”。
那么墨家与道家呢?
墨家的墨子所解释的“义”呢,则是带有一丝狭气,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天下有难,摩顶放踵(不辞辛劳,舍己为人)地去利益天下,即便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而道家对“义”的思想看法,也与墨家相近。
道家真人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就曾说过:
“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
真人可以牺牲自我而利世利人,为天下以及心中仁义而行道之。意思与墨家相似,皆是拼尽全力后,甚至可以选择为了大义而牺牲自我,这个度就完全超过了儒家的“适宜”的度。
并且在此过程中,他还不结党,不营私,不掺杂私人感情,以出世的修养成就,来做入世的事业,来救世救人。
以上如此行为,就是道家所说的是真正得道之人,也就是“真人”。
做人态度道家得道之人,在为人、处世之中,是不会自满的,永远一副谦卑的姿态,总是觉着自己还不够,所以不去接受什么,也不要占有什么东西,而是会把自己的东西拿来掏出去。
在历史上很多朝代初朝的建立,都有道家人物的身影出现,他们帮君王治理好国家后,不会贪恋爵位财富,而是选择功成名遂身退。如此就是因为他们永远是自谦且不争的。
庄子就曾说过,得道的人,做人内方外圆。虽然对人都很和蔼,无可无不可,他有自己的棱角,却没有自己的成见,不会执拗地一味坚持自己,当天下人认为这样可以有利时,他便可以将就天下人。
其内心与胸怀永远是虚怀若谷,像花一样地开,却不会因此而自矜自怜,而是不带主观、不带成见,更没有虚华和宣传,更不会炫耀,如此这样谦卑地活着。
而后世的我们,在看到庄子所提出的如此伟大的哲思之后,可以默默朝着圣人的方向努力,争取自己也能够成为自谦虚怀、不争不炫耀的有德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