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倒读报纸,被洋人嘲笑,谁知,他仅用

年,辜鸿铭故意倒读报纸,洋人上钩嘲笑他,他用英文反驳道:“你们的洋文太简单,不倒着看没意思!”

原来,这天,在远洋归华的客轮上,一群洋人扎堆调侃要如何如何欺负支那人,辜鸿铭气不过,便计上心来故意引人注意,准备好好教训他们一顿。

“这个中国佬,真够蠢的,报纸都拿反了,还在那装模做样看报,哈哈,哈哈”。

洋人们见辜鸿铭倒拿着一份英文报纸看得认真,便肆无忌惮地哄笑。“没想到,这么快就上了钩。”

辜鸿铭悠悠地合上报纸,用纯正的英语说:“你们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不懂得尊重人还自以为文明,可笑至极!

我跟你们讲,你们的英语太简单,正着看我觉得没啥意思,就算是莎士比亚剧本,37个剧,我都能随便给你们倒背如流!”

辜鸿铭这么一开口,惊得几个洋人面面相觑,半会儿才反应过来眼前这个支那人非同一般,刚才得意忘形、嚣张狂妄的气势霎时荡然无存。

辜鸿铭十岁跟随父母的朋友布朗夫妇去英国求学。布朗先生用自己念一句,让他复述一句的背书方法,日复一日地教他学习语言和文化。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从歌德的《浮士德》到弥尔顿的《失乐园》,从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到卡莱尔的《法国革命史》。

一个字母都不认识的小辜鸿铭凭借惊人的记忆天赋和坚持不懈地努力,硬是背熟了一本本巨著,终于在16岁那年考取了英国爱丁堡大学。

毕业后,他又去德国学了文学、哲学等。24岁时,辜鸿铭已经成为会讲德、英、法、拉丁、希腊等9种语言,并获得文、哲、理、神等十三个博士学位的知名西方文化学者。

尽管声名鹊起,可辜鸿铭从没忘记父亲的话:“不论你到哪里,都要记着你是中国人。”在外漂泊的辜鸿铭始终保持着祭祖的习惯。

外国人看到他摆上供品叩头,便嘲笑说:“你这样你祖先就能吃到供品了吗?辜鸿铭并不生气,反而笑着回敬道:“那难道你们在墓前献花,你们的先人就能闻到花香吗?”

在与西方人多年打交道中,辜鸿铭越来越对比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也越来越为中国落后现状而忧心。

他要学习中国文化,要弘扬中国人的精神,让那些西方人见识到什么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真正需要的“宝典”。

回到中国后,辜鸿铭在张之洞手下做翻译,同时埋头研读国学。他从背《康熙字典》开始,又一次地以惊人毅力把一本本古籍看懂吃透。

年,张之洞60大寿宴席上,高谈阔论的辜鸿铭被人当众嘲讽:“你说的这些我都懂,但我说的你未必听得懂。要想追上我,你再回去读20年的书吧。”

辜鸿铭被大文人沈曾植的一番话呛得哑口无言。被当众驳了颜面的辜鸿铭,知道自己在国学方面的差距后奋起直追,只用了两年多时间,就将许多经典烂熟于心。

后来,沈曾植再次来拜访张之洞,辜鸿铭赶忙把张之洞书房里的书全都搬出来,指着一地的书对沈曾植说:“大人随便挑,看看哪一本您能背出来而我背不出来?”

沈曾植捋了捋胡须哈哈一笑,上前拍拍辜鸿铭的肩膀说:“看来,我中华文化以后就要靠老兄来传承喽。”

真是应了那句话“面子都是自己给自己的”。当然,除了捡回面子之外,更重要的是此时辜鸿铭已经学贯中西,能够肩负起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

年,他出版了英文版《论语》,轰动西方。接着他又开创性地融合西方理念翻译了《中庸》、《大学》,让西方人第一次见识到中国居然有这么高深的哲学!

年,他的英文著作《中国的牛津运动》更是被欧洲一些大学的哲学系列为阅读书目。

辜鸿铭越来越坚信东方文明优于西方文明,甚至可以拯救西方文明。

年,他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对比了中西方文明的差异,展示了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宝典”。

这让当时因一战而忧虑国家前景,怀疑反思自身文明的欧洲人眼前豁然一亮。他在北大教学时对学生说,自己之所以教西方文学,是要学生学好英文后,把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教给外国人,让中国人温良的性情晓喻四夷之邦。

这在当时“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的时代,看似“背道而驰”,实质是多么地高瞻远瞩!

李大钊曾盛赞他说,二千五百多年的中国文化才出这么一个辜鸿铭,这在20世纪的世界是何等扬眉吐气!

辜鸿铭一生异常勤奋刻苦,他学贯中西,坚守国粹,以跳出时代的眼光看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力量,坚持不懈地传播中国文化精神。

如此的文化底气和自信,不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强音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98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