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篇解读《中庸》(37)
――“小道”要为生存和事业发展的大道服务,否则“不惜弃之”!
作者:红岭浸道
引言
为人处世,总有不逮!为何?关键是没有找到正确方向和路径!
中华古圣先贤,对此早已明了,刻写经典,指引后世。但许多人因为“文言文”难读,就放弃了,极为可惜!
笔者由于机缘巧合,对“文言文”不怎么“畏惧”,所以能够细读,并从古代经典中参悟出了人生大道!
因为如此,我斗胆将自己对一些“古代经典”的解读和体会分享给大家,使得大家再遇到这些“文言文词语”时,能够轻松理解古人说的是什么。
下面是按原文顺序解读的《中庸》部分内容,不一定对,只是一个新视角。
“措”的古文字解义:
《说文解字》对“措”的解读“置也”。
看来,“措”的意思是“放在那儿”或“放下”。
《中庸》中的几个“弗措也”,就是“别放下”,就是一直深究下去。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这几句,很容易理解:
如果发现有值得你学的东西,在没有精通之前,别把它放下;如果发现有值得你问的东西,没问清楚明白之前,别把它放下;如果发现有值得你思考的东西,在没想清楚,没彻底明白之前,别把它放下;如果有值得你分辨的东西,在分辨明晰之前,也别把它放下;如果发现有值得你行的东西,没有一心一意做下去,千万别放下它!
什么是“值得做”的事儿?
上述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字面上,没有人不理解。但在具体事物上,就很难操作了。为什么呢?
因为,“值得学”“值得问”“值得思”“值得辨”“值得行”的东西太多了,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么多“值得做”的事,到底怎么分配有限的精力?
所以,这个“值得”才是这段文字背后最大的学问!
我认为,这个“值得做”的事儿,必须是在一个“时期”内最最重要的事儿。这种“值得做”的事儿,要么与直接关系着“饭碗”,要么直接关系着“终生的事业”。除此之外的事儿,都“不值得”。
比如,我们在学校里、书本上学习了那么多知识,也训练了许多的技能,但其中“值得”的内容却极为有限,有人说最多只有15%,而我认为最多不超10%,其余的对你的人生来说“都不值得”。
哪些才是“值得”的学问呢?还是要以“饭碗”和“终生事业”的标准来衡量!
“值得做”要做到什么程度
前面说过了,在“值得做”的事上必须下苦工夫。但是,要达到一个什么程度呢?
《中庸》也给出了答案“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鉴于中华文化的特点,这儿的“一”“百”“十”“千”并非实指,而只是一个“比喻”。
“人一能之,己百之”,从“一”到“百”,是百倍;“人十能之,己千之”,从“十”到“千”,也是百倍。大体上说的意思是,必须“远超他人”,他人再无可能赶上自己。
“果能此道,虽柔必强,虽愚必明”,意思是“果真如此做的话,即便开始柔弱,最终也一定强盛;即使愚笨,也一定能够变得聪明有智慧”!
“果能此道”之“道”,并不是“中庸”,而是“中庸之道”包含的更“细分”的一个“方法”。“此道”与“中庸之道”不在一个层次上。“中庸之道”中,除了“此道(强之道)”外,还至少包含“达之道”、“礼之道”、“君子之道”、“至诚之道”、“明哲保身之道”等等。
从本篇对《中庸》解读引申的思考
“中庸之道”只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或者就是孔子本人所主张的“人生大道”。在这一“人生大道”之中还包含着“达之道”、“礼之道”、“君子之道”、“至诚之道”、“明哲保身之道”等等各种种样的方法论。
但这些方法论,只能算是围绕在“中庸之道”周围,服从服务于“中庸之道”的“小道”。
进一步思考,由于各人所处的“社会生态位”不同、“追求”不同、“时代环境”不同,其“人生大道”肯定不能一样。
所以不是什么道都是“值得”坚守的,关乎“生存”和“终生事业”的道才是人生大道,其他的“礼之道”、“君子之道”、“礼之道”,还有本篇所涉及的“强之道”,等等,都只是“小道”。
“小道”要为人生大道服务,否则不惜“弃之”!
沿着这样的思路思考,更深刻的内容,还需要各位读者“自悟”。“人渡”不如“自渡”。
为防被人诟病,就此打住。
附:《中庸》原文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