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

《中庸》,是中华历史上的一本哲学书。上面详细说明了我们做人的基本要求,并阐述了一个人应该达到一种怎样的思想高度和行为高度。

然何谓中庸?书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这句话可以说是完全展示中庸一书的思想。遇到事情,不偏袒,不庇护,只站在正义的一方才可以说是中,不轻易改变,不改变适合自己的思想,不改变适合自己的行为才可以说是庸。

中庸之道,不仅是天下之正道,也不仅仅是天下之定理,也是天下之常态。何论万物之变换,何说沧海变为桑田,天地终究是天地,它没有任何改变。如果硬要说改变,那也只是天地的外貌改变了,它们的本质是没有丝毫改变的。

孔子是如何悟出中庸思想的呢?

大约在年前,孔子去鲁恒公庙观礼,看到了一个歪倾的一瓦罐。孔子问守庙人,为什么不把瓦罐扶正?守庙人说:“这是‘佑座之器’——欹,无水时歪斜,装上一半水就正过来了,装满了水,却反而倾倒了。”孔子由此大为感叹,悟出了中庸之道。他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者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者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孔子用中庸的处理方式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佳话。

南子是春秋时著名的美女,当了卫国国君的夫人。她听说博学多才的孔子最近来到卫国,很想见孔子,就向孔子发出了邀请。孔子也早闻南子的美貌,心向往之,但又怕学生说闲话。他真是左右为难。假装不动心?不,那不成了伪君子了?干脆与南子来真格的婚外恋?不,那不是成了登徒子了?伪君子,登徒子,左右为难。孔子忽然想到了鲁恒公宗庙里的瓦罐,采取了中庸之道。他欣然应邀,与南子谈论音乐,弹琴唱歌。在优美的旋律中他们一个暗送秋波,一个眉目传情,互相欣赏,心照不宣,如沐春风,如浴温泉,但又没越界限,用眼光抚摸美丽,用语言辐射温柔。

中庸思想的应用是深远普适的,“许衡不食梨”的故事也与中庸思想有关。许衡曾经在盛夏时经过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由于行走路途遥远,天气又热十分口渴,路上有一棵梨树,众人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吃,许衡独自端正地坐在树下,安然如常。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吃,许衡说:不是自己拥有的却摘取它,不可以。”那人说:现在时局混乱,这棵梨树没有主了,我们又何必介意呢?”许衡说:“梨树没有主人,我的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别人丢失的,即使一丝一毫不合乎道义也不能接受。有教养的人家的庭院里有果树,当果子成熟掉落在地上时,有教养的小孩经过它,也不斜着眼看就离去。那是他家人的教化而所以像这样”。元世祖想要任用许衡为宰相,但是许衡以自己有病为理由辞谢了。许衡去世后,四方有学之士都来聚集灵前痛哭,也有远从数千里外赶来痛哭在墓下的人。皇上特赐谥号为文正”。

孔子曾有这样的评价: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给《四书·中庸》加注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即使是在现代,中庸也可以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收获。老祖宗的思想往往能给我们做一些参考,能为迷茫的我们指引一些方向。如果你浮躁迷茫,不妨安安静静的看一下老祖宗为我们留下的传世经典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