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于中庸中的,中庸之道与君子常体是

《中庸》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相传战国时期是孔子之孙子思所著,反映了孔子思想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意义和影响不亚于《论语》。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中庸》一书中提出了大量的概念,如天命、性、教、道、慎独,情,已发未发、中和、大本,在中、时中、用中、费隐、忠恕、鬼神、五达道、三达德、知行、九经、择善固执、诚、致曲、仁义礼智等等,使得后世儒生都不得不倾注大量心血来注释和诠释这些概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论辩。

中庸思想是指天地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是一种君子修养的至高境界。其中“执两用中、不偏不倚、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等思想要义使中国文化成为一种节制内敛、自我平衡的文化。

中庸之道也是君子之道,是儒家修行的法宝。是提高一个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养以达到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神圣境界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中庸是一种均衡之术,是一种不保守不偏激的态度。也是一种以和为贵,但是同时又要保持自我的生存智慧。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

对于中庸的理解,孔子有句名言,叫“过犹不及”。也就是说,一件事情做过头了,等于没做到,弄不好还会更糟糕。怎样才对?不缺位,不越位,不过头,不掉队。凡事恰到好处,就是“中庸之道”。

什么叫“中”呢!

做人很难。一个人,质朴是好的,真诚是好的,坦率也是好的。但,如果一点修养都没有,就会粗鄙、粗俗、粗鲁。这在孔子那里,就叫“质胜文则野”。相反,如果太讲修饰,过于文雅,便难免装腔作势,显得虚伪。这在孔子那里,就叫“文胜质则史”。那又如何是好?所谓文质彬彬,彬彬,就是文质兼备,一家一半,配合适宜。这条原则不但适用于文雅与质朴,也适用于文与武、刚与柔,以及一切矛盾对立的双方。最后“中”正如孔子所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再说什么叫“庸”呢!

有一次,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怎么样?孔子反问:何以报德?

也就是说,你拿恩德回报了仇怨,请问,又拿什么去回报恩德?当然,你也可以“以德报德”。但,恩德和仇怨都用恩德回报,公平吗?不公平。

以直报怨,就是你认为应该怎么回报,也能够怎么回报,那就怎么回报。这种回报,可能是以德报怨,也可能是以怨报怨,还可能是既不德,也不怨,干脆不报。至于是哪一种,全看应不应该,能不能够。

这就大家都能做到了,因此是“庸”。庸,就是不唱高调。

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第三位大师。作为战国晚期的思想家,荀子说过:道,就是规律;数,就是法则;体,就是标准。也就是说,天有恒定的规律,地有恒定的法则,君子有恒定的价值观,也有恒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天、地、人,都自为。对!是自为,不是无为。这就既接过了道家的思想武器,又与道家划清了界线。

那么,君子的常体又是什么?自强。

荀子说,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君子“敬其在己者”,小人“慕其在天者”。

也就是说,君子最看重的是属于自己的东西。他尊重自己的不懈努力,从来就不凭空指望自然界的恩赐,这才能天天向上。整天盼着天上掉馅饼,那是小人的想法。

也许,这就是荀子的生存之道: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奋发图强;与其听天由命,不如自力更生。 

于是,它在后来便变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我很喜欢这句励志的话,君子理应如此“自强”。俗话说得好,好男儿志在四方。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