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知礼,臣子尽忠

*节选自《群书治要》之论语第二十集*

(本文共字,阅读大约8分钟)

01:18

我们再看下一句,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据《史记·鲁世家》说,定公姓姬名宋,是鲁襄公之子,昭公之弟。这个定是他的谥号。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鲁定公问孔子,君主应该怎么样来使臣,就是怎么样来用臣子、领导臣子。臣事君,臣子应该怎么样来替国君办事?如之何?就是怎么样做。定公他问这一个问题,必定是有原因的才问,什么原因呢?孔安国注,时臣失礼,定公患之,故问之。当时鲁国的三家专权,也就是孟孙、叔孙和季孙,这三家专权,国君没有权力,处处都被三家挟制,心里很不痛快。当时的国君是鲁定公,他的哥哥是昭公。鲁昭公即位之后三家专权,有一次闹了很大的冲突。鲁昭公也被迫离开鲁国,流亡到齐国,在齐国呆了七年,后来就死在了齐国。三家就把昭公的弟弟定公立为国君,当然这个鲁定公就更加没有实权了。而鲁国三家大夫,权力更加扩张,更加肆无忌惮了。所以鲁定公有点忍受不了了。当时孔子在鲁国做官,他就拿这个问题来问孔子“君子对待臣子,臣子对待君主,有一个规矩吧?”在这个意思当中,就是希望怎么样把这种状态给改过来。如果当时一切按照孔子所教导的这么做,当然是没有问题的。可惜到了后来,齐国用计,送给鲁国的国君一些女乐,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歌舞团,结果这个鲁君就接受了,从此不理朝政了。孔子一看,在鲁国做事情做不下去了,所以他就辞了官位周游列国去了。

鲁定公提了这个问题,孔子怎么回答的呢?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对以“君礼臣忠”。这个君臣是相对待的。君主要臣子来办事,首先要以礼来对待他。国君在上,应该以礼使臣,凡事应该按着国家所规定的规矩办,不能够乱指挥。比如说在年岁好的时候,用百姓一年可以用三日。不好的时候,一年只用二日。年头再不好的时候,就只能用一日。再比如对待老年人,要像对待年轻人一样,甚至还要更加超过,要尊重老人。用人的时候,老人不能做粗工,这个是处处要替百姓着想。

君主对于朝廷的臣子,《中庸》里面讲“敬大臣”,对大臣要尊敬。因为朝廷里的这些大小官员,都是来替国君办事的,他来替你办事,你用他就要尊敬他,那么君使臣以礼,更重要的,就是要听从大臣的意见。这个是君使臣。

臣事君以忠,这个是就臣子一方面来讲。臣应当以忠来事君,这个忠,古人解释为尽己之位,就是竭尽全力的来完成君主交给你的责任。要尽其应尽的职责。你既然是到朝廷来替国家办事,规定办什么事,你就要把这个事办得彻底。这就叫忠。以忠待君主,知道不是指这个君个人,君主他只是这个国家的一个头儿、一个代表。君主办事也是替百姓办事,你替君主尽忠,办的事情也是替老百姓办事,也是对老百姓尽忠。像我们现在很多人当公务员,迟到早退,喝着茶水看报纸,开着电灯领薪水,这就不能是尽忠了。

“君使臣,臣事君。”这个是讲两方面,若君使臣不以礼,臣必不会真心办事;若是臣不能尽忠,则如何对得起自己的国君?君臣相遇是一种缘分,应该各尽其道。黄侃对这一句的注疏说:“言臣之从君,如草之从风。”他认为这一句话,孔子讲的意思是说,臣顺从群主,就如同那个草顺从风一样。这个风从哪边吹,草就顺着风向哪边倒下去,这就叫风行草偃。故君能使臣得礼,所以这个君主能使臣得礼,就是君完全以礼来对待臣子。则臣事君必忠也,这个臣子事君必然要尽忠。反过来说,君若无礼,这个君失了礼了,则臣亦必不忠也。他认为孔子讲的是这个意思。但是有人讲,故君能使臣得礼,则臣事君必忠也。加上了这个则字,好像这是有条件的。君若无礼,则臣亦不忠也。这个也是有条件的。换句话说,这个臣子是看你君主怎么样对待我,我才怎么样对待你,这个是有条件的。有人批注不赞同这种讲法。为什么呢?因为孔子没有加这个则字。孔子所说的就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圣人所讲的话,是没有条件的。就像儿子对父亲孝,不以父亲对儿子慈为前提,只是讲做儿子的应该做到的就是孝,做臣子的应该做到就是忠,没有条件。就是说他不袒护任何一方,不偏重君主,也不偏重臣子。君主既然用臣子,就得以礼来待臣;臣子既然是臣子,侍奉国君就要尽到忠。所以不能说,假使你国君没有礼待我,我就不尽忠。这个就不是孔老夫子的本意了。

那么臣子应该怎么做呢?真正是一个臣子的话,看到君主失礼的时候,他就要谏劝。劝谏三次而不听从的时候,他就不干了。不管这个君主把你的待遇提得多高,对于你怎么样的优厚,只要不拿你当大臣来对待。什么叫不拿大臣来对待呢?自古以来这个做大臣的,不是做太监的。太监是完全侍候君主,君主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但是大臣并非如此。大臣的着眼点是办政治,他的着眼点是为天下的老百姓来着想,为天下老百姓的利益来着想。如果国君违背这个的时候,自己赶快就走,这个是臣子应尽的本分。也就是君失礼则辞。如果你要干,你拿了国家给你的俸禄,你还在那里和稀泥,不尽忠,得过且过。佛家有一句话叫,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一句话,对于拿了国家俸禄的人,也同样的适用,为什么呢?因为你做大臣,拿了国家的俸禄,这个施主是谁呢?施主就是老百姓纳税来的钱,你这个俸禄是这么来的。如果你拿了老百姓纳税的钱自己享受,不替老百姓着想,这个果报依然很严重。

这一个君臣关系,虽然是孔老夫子针对鲁定公所讲的,但是在我们现在社会,也依然适用。因为在一个学校,在一企业,在一个单位,仍然有君臣关系,就是领导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所以员工对于老板要尽忠。什么叫忠呢?就是把自己负责的部门,尽心尽力地做好,这就是尽忠了。

-------------------正体----------------

我們再看下一句,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據《史記·魯世家》說,定公姓姬名宋,是魯襄公之子,昭公之弟。這個定是他的諡號。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魯定公問孔子,君主應該怎麼樣來使臣,就是怎麼樣來用臣子、領導臣子。臣事君,臣子應該怎麼樣來替國君辦事?如之何?就是怎麼樣做。定公他問這一個問題,必定是有原因的才問,什麼原因呢?孔安國注,時臣失禮,定公患之,故問之。當時魯國的三家專權,也就是孟孫、叔孫和季孫,這三家專權,國君沒有權力,處處都被三家挾制,心裡很不痛快。當時的國君是魯定公,他的哥哥是昭公。魯昭公即位之後三家專權,有一次鬧了很大的衝突。魯昭公也被迫離開魯國,流亡到齊國,在齊國呆了七年,後來就死在了齊國。三家就把昭公的弟弟定公立為國君,當然這個魯定公就更加沒有實權了。而魯國三家大夫,權力更加擴張,更加肆無忌憚了。所以魯定公有點忍受不了了。當時孔子在魯國做官,他就拿這個問題來問孔子“君子對待臣子,臣子對待君主,有一個規矩吧?”在這個意思當中,就是希望怎麼樣把這種狀態給改過來。如果當時一切按照孔子所教導的這麼做,當然是沒有問題的。可惜到了後來,齊國用計,送給魯國的國君一些女樂,就是相當於現在的歌舞團,結果這個魯君就接受了,從此不理朝政了。孔子一看,在魯國做事情做不下去了,所以他就辭了官位周遊列國去了。

魯定公提了這個問題,孔子怎么回答的呢?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孔子對以“君禮臣忠”。這個君臣是相對待的。君主要臣子來辦事,首先要以禮來對待他。國君在上,應該以禮使臣,凡事應該按著國家所規定的規矩辦,不能夠亂指揮。比如說在年歲好的時候,用百姓一年可以用三日。不好的時候,一年只用二日。年頭再不好的時候,就只能用一日。再比如對待老年人,要像對待年輕人一樣,甚至還要更加超過,要尊重老人。用人的時候,老人不能做粗工,這個是處處要替百姓著想。

君主對於朝廷的臣子,《中庸》裡面講“敬大臣”,對大臣要尊敬。因為朝廷裡的這些大小官員,都是來替國君辦事的,他來替你辦事,你用他就要尊敬他,那麼君使臣以禮,更重要的,就是要聽從大臣的意見。這個是君使臣。

臣事君以忠,這個是就臣子一方面來講。臣應當以忠來事君,這個忠,古人解釋為盡己之位,就是竭盡全力的來完成君主交給你的責任。要盡其應盡的職責。你既然是到朝廷來替國家辦事,規定辦什麼事,你就要把這個事辦得徹底。這就叫忠。以忠待君主,知道不是指這個君個人,君主他只是這個國家的一個頭兒、一個代表。君主辦事也是替百姓辦事,你替君主盡忠,辦的事情也是替老百姓辦事,也是對老百姓盡忠。像我們現在很多人當公務員,遲到早退,喝著茶水看報紙,開著電燈領薪水,這就不能是盡忠了。

“君使臣,臣事君。”這個是講兩方面,若君使臣不以禮,臣必不會真心辦事;若是臣不能盡忠,則如何對得起自己的國君?君臣相遇是一種緣分,應該各盡其道。黃侃對這一句的注疏說:“言臣之從君,如草之從風。”他認為這一句話,孔子講的意思是說,臣順從群主,就如同那個草順從風一樣。這個風從哪邊吹,草就順著風向哪邊倒下去,這就叫風行草偃。故君能使臣得禮,所以這個君主能使臣得禮,就是君完全以禮來對待臣子。則臣事君必忠也,這個臣子事君必然要盡忠。反過來說,君若無禮,這個君失了禮了,則臣亦必不忠也。他認為孔子講的是這個意思。但是有人講,故君能使臣得禮,則臣事君必忠也。加上了這個則字,好像這是有條件的。君若無禮,則臣亦不忠也。這個也是有條件的。換句話說,這個臣子是看你君主怎麼樣對待我,我才怎麼樣對待你,這個是有條件的。有人批註不贊同這種講法。為什麼呢?因為孔子沒有加這個則字。孔子所說的就是“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聖人所講的話,是沒有條件的。就像兒子對父親孝,不以父親對兒子慈為前提,只是講做兒子的應該做到的就是孝,做臣子的應該做到就是忠,沒有條件。就是說他不袒護任何一方,不偏重君主,也不偏重臣子。君主既然用臣子,就得以禮來待臣;臣子既然是臣子,侍奉國君就要盡到忠。所以不能說,假使你國君沒有禮待我,我就不盡忠。這個就不是孔老夫子的本意了。

那麼臣子應該怎么做呢?真正是一個臣子的話,看到君主失禮的時候,他就要諫勸。勸諫三次而不聽從的時候,他就不幹了。不管這個君主把你的待遇提得多高,對於你怎麼樣的優厚,只要不拿你當大臣來對待。什么叫不拿大臣來對待呢?自古以來這個做大臣的,不是做太監的。太監是完全侍候君主,君主讓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但是大臣並非如此。大臣的著眼點是辦政治,他的著眼點是為天下的老百姓來著想,為天下老百姓的利益來著想。如果國君違背這個的時候,自己趕快就走,這個是臣子應盡的本分。也就是君失禮則辭。如果你要幹,你拿了國家給你的俸禄,你還在那裡和稀泥,不盡忠,得過且過。佛家有一句話叫,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一句話,對於拿了國家俸祿的人,也同樣的適用,為什麼呢?因為你做大臣,拿了國家的俸祿,這個施主是誰呢?施主就是老百姓納稅來的錢,你這個俸祿是這麼來的。如果你拿了老百姓納稅的錢自己享受,不替老百姓著想,這個果報依然很嚴重。

這一個君臣關係,雖然是孔老夫子針對魯定公所講的,但是在我們現在社會,也依然適用。因為在一個學校,在一企業,在一個單位,仍然有君臣關係,就是領導與被領導者之間的關係。所以員工對於老闆要盡忠。什么叫忠呢?就是把自己負責的部門,盡心盡力地做好,這就是盡忠了。

*内容来源《群书治要》学习网*

小故事大智慧学习传统文化利己又利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1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