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改初心,笃行才能致远读行人生

古人云,君子笃行,方能成事。

何谓“笃行”?在《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一书中王阳明说: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

笃行,是古人修身的基本要义,是成事的必备条件。

王阳明说:“吾人为学,当从心随之入微处用力,自然笃实光辉。”

一个人要做学问,应当从心的深处细微的地方用功,踏踏实实,做到学问笃实生光辉。

汉代大史学家、大文学家司马迁,很小便开始读书习字,司马迁年仅十岁的时候就能够阅读很多书,后来他父亲到京城做官,司马迁留在老家一边劳作一边读书学习。

司马迁家族祖上便是有名的史学家,为撰写历史代代都投入了心血,在父亲的教导下,司马迁青年时期便立志要编写出一部有别于他人的史学著作。

为此,他不仅一毕生精力投入带浩瀚的史籍中,整理残障断简,奔波于民间山川,收集丰富的史料。

司马迁向来为人正直,不会诬陷他人。

公元前99年,李陵带兵以少敌多,但最终战事不利,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投降。皇帝十分生气,认为李陵叛国,在朝廷众臣都不敢为李陵申辩的情况下,司马迁站出来,为几乎没有交情的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却为此触怒皇帝。

当时,司马迁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死,一个是腐刑,本来他想着身为男子汉,后者是多大的侮辱,怕是不如一死了之。

但是,想到还没能将书写完,没能完成父亲的遗愿,自古多少文人志士都在十分困顿的情况下顽强地生存,并作出伟大的事业。

便忍辱负重选择了活下来,为了太史公的使命,以一具不完整的身躯存活人间。

他忍辱苦写,并没有消沉,反而更加坚定的笃行志向,愈挫愈勇,在“撰史”的崇高理想鼓舞下,勤奋写作。

尽管经历了非人的身心折磨,司马迁的写作之路仍然不顺利,期间写成的草稿被朝廷下令烧毁,但司马迁不气馁,重新再写,到了晚年,终于写成了上至轩辕,下迄汉武的中国三千年的,被称为“史家之绝唱”的宏篇巨作《史记》。

孔子曰:“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司马迁在重重磨难下笃行不倦,终于创造出了奇迹,他的灵魂也因此而熠熠生辉。

笃行之功,这是使一个人由愚笨转聪明,由柔弱转刚强的最有效方法。

《中庸》记载:“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是一个力主笃行的代表人物。

孔子向当时的音乐大师师襄子学习弹琴,他的天分很高,只用了十天功夫,就能熟练地弹一首曲子了,但奇怪的是,尽管如此,他还是一天到晚弹这首曲子,也不向老师要求学习新内容。

师襄子见他整天弹一首曲子,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对他说:“弹得不错了,可以学些新的了。”

孔子回答说:“我虽然已熟悉这首曲子了,但对弹奏这首曲子的技法还没有掌握。”

过了一些时日,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其技法了,可以学新的了。”

孔子回答说:“不,我还没有领会到曲中所包含的感情和意蕴。”

又过了一段日子,师襄子又提醒说:“我看你已经领会了其中的感情和意蕴了,这下该学新的了吧?”

孔子还是推辞说:“不,我还没有从曲中领悟出作者的为人。”

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继续弹那首曲子,弹着弹着,他的神色逐渐变得庄重肃穆起来,若有深思,显出一副心境怡然豁达、志向高远的样子。

这时孔子高兴不已,说:“我终于体悟出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肤色黝黑,身材颀长,眼光明亮而远大,好像一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除了周文王还有谁能有这样的形象和气度呢!”

听了孔子这番话,师襄子赶紧离席拜了两拜,说:“我听我的老师说,这正是周文王所作的《文王操》啊。”

从此之后,孔子就获得了一种特殊的能力,他不论学什么新曲子都能举一反三,很快就通晓其理,并能娴熟自如地演奏,把其中的乐感、韵律、意境很好地表达出来。

俗话说:“熟能生巧,巧能生化。”这是很有道理的。

要想真正掌握一件事,往往不只是表面上会做就行了的,而要不断笃行,以便深入到更深的境界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缺乏的恰恰就是这种笃行的能力,笃行也是大多数人不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想要真正掌握一件事,往往不只是表面上会做就行了,而要不断笃行,以便深入到更深的境界里才能出现奇迹。

人生,初心不改,笃行,才能致远,才能成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8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