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精要,有人将其归结为中和。《中庸》上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然而,所谓中庸却被指责,乃至唾骂了许多年。不知道那些对中庸之道嗤之以鼻者能不能说出中和与中庸的区别出来。
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当大家都刻意摆脱靠近小人的嫌疑时,为什么又对中庸如此鄙夷?这岂非君子所为?其实,在社会动荡时期,特别是在矛盾对立的斗争第一线,如果没有鲜明的立场,确实可能招致对立双方的共同质疑,对立双方在如此情况下形成的统一,当然可能招致无知旁观者的嗤笑,人家也许本意就是如此,不必惊异。
然而儒家所谓:“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的阐述,却是每个人面对自己时最应该保持的态度。当然,这里有个假设前提,没有人会骗自己,儒家著名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提法,说的就是这回事。
只不过,当代的社会学家却对这个结论保持充分的质疑,知人不易,真正了解自己也不容易,作为各种社会关系的综合和组织中的一份子,个人能够发挥的空间存在无穷的变数,虽然瞬间变换的可能性不大,只不过,别人的悲喜人生我们却是见惯了的,这就是包括最新社会科学成果在内的现代科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