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深秋季节,已经有两周没有下雨了!天干风燥,晚上睡觉喉咙涩疼,早上起床嘴角干裂;种种表征说明需要润肺降燥了,于是麦冬、百合、桂圆、菊花之类护目清肝、润肺滋阴的应季物品摆上了食材单。

中医讲究虚实结合、阴阳平衡;这样作为有机整体的身体达到动态平衡,就可以保持健康,减少疾病的烦恼。

我们常见的传统建筑,例如北方的四合院等,在建造伊始,就会罗盘定位,拿准方向,确定中轴,而后房屋就着中轴线,左右对齐公正建造起来,这样就完成了一座完美的建筑了。

上面的这些实例都隐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中庸作为华夏文明重要的道义准则在我们的方方面面予以体现。除了提到的房屋建筑、身体养生调理外;还比如人格命理也很好地体现了“中庸文化”;古人通过五行相冲相生及相克的命理来参悟一个人的人生,假如“格”中某一方面欠缺、或某一方面过旺,就会通过后天一些起名、认“干亲”、佩戴特定信物等方式予以弥补,力求达到平衡。

不过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并不认同“中庸之道”;出现这样的局面可能有几个方面:

有的人过于“抱残守缺”,只知读书而不明书,就好似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但过于迂腐,给旁人留下了文化糟粕的害印象。

“西学东渐”的文化影响是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意识,他们从心底不认同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这些是糟粕、落后和愚昧的东西。

还有理解错误的原因;有的人把“中庸”用错了地方,窃以为“中庸”指的是处世中庸,《中庸》谈的是一种处世哲学,讨论的是人的道德范畴;可惜好多人没有将“处世”和“处事”分开,把用作“处世”的中庸误定义到了“处事”上,这样的结果会让人质疑“中庸”的合理性。

当然,还有更迷糊的分不清“平庸”和“中庸“,认为都有个”庸“字,意思应该差不多,冤枉了”中庸“。

正所谓”物极必反“,”中庸“是在参悟自然之道后总结出的一套中国文化的处世哲学,会让人越经历、越明了其中的奥妙准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