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故大德者必受命。
文意解释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这一句里面的孝,不是字面的孝顺的意思,“大孝”是尊敬、关心身边的每一位人。大孝就是最高层次的孝。实际上从孔子开始由抽象的理论转到具体的内容开始,每一篇的文意就变得比较简单了,基本上是字面的基础引申。这句的意思是,孔子说,舜帝应该是做到大孝的人了,尊重、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其遵循大道的修为能够成为圣人,被人民尊为天子的地位,富有四海,宗庙供奉着他,子孙遵循着他的教导。字面意思赞扬舜帝的成就,但隐含的含义是,教导大家,只有遵循道的指引,才能成就大孝的功业。遵循大道,达到中庸,对人和事物没有分别心,因此能够尊重和关心每一个人。达到圣人的高度,顺道行事,最终被尊为天子,四海臣服,宗庙祭祀,子孙顺从,孔子用世俗人的价值判断标准,来说明做到中庸,做到顺道而为的重要性。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所以,真正的尊顺大道之德的人,必定有其适合的位置,必定有与其相适应的福运,必定有其应有的名望,必定有其相应的寿命。德必配位。因此,上天创造万事万物,必定因为其材质、德行展现出道运行的方式。因此,对应相应德行的人,就有不同的应对方式,能够主动顺应道的人,中庸正向激励的方式会加持他,帮助培养他们得到相应的位、禄、名、寿,而与中庸背道而驰的反中庸者,事物也会按照道的方式,颠覆他们,最终使其被动的归为中庸。第一句用世俗的价值判断,从正面说明顺道行大道的成果,第二句则是告诉你道不会因为你不遵守就失去作用,顺道者道培之,反道着道覆之,最终都要归于道。不管你承认不承认道的存在,他就在那里不偏不倚,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他的作用,他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诗经》中说:‘美善喜乐的君子,美德盛明放光芒。善处庶人百官中,获得天赐厚禄长。上帝保佑周成王,使他福禄能长享。’所以说,能够遵循大道之德的人,必定要承担与其相适应的使命。”
闲聊几句
本篇内容依据很简单,一般的都解释为因材施教。实际上这里孔子讲的是,德必配位。大德者,能行大道的人,上天必定赋予其重要的使命,反中庸不能行大道的人,因其不中庸,必定陷入世俗无边黑暗当中,纠缠于世俗琐事无法自拔,根本谈不上行大道,因反中庸消耗大量的能量,因而更无法得其禄,得其名,得其寿。从正反两个方面谈中庸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