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解之学而篇一

北京比较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整理丨青竹君

1、子曰:學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甲骨文的“學”,上有“文”和“双手”,“宝盖(指房屋)”下有“子”,表示合力兴学、培养学子之意。

《说文》學,觉悟也。

《论语集注》朱子认为:學,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者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孔子时代的學,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文化典籍,相当于圣贤的修身养性和为人处世之道;现今可以引申为学习一切的文化知识,但更侧重于圣贤修身养性的文化和宇宙世界、人情世故的大道等。

时:有两层意思,一指在一定的时间或者在适当的时间;二指时常。

习:本意为幼鸟练习飞翔之意,引申为对所学内容的练习、温习、实践、应用、实证、体悟、证悟、习惯等。

说,通“悦”,指愉悦。

朋:古代同门为朋,志同道合的人称为朋友。

愠:恼怒、烦恼、抱怨、不高兴、不开心等不良情绪。

孔夫子说:学到了,而且常常或者在适当的时候应用它、揣摩精进它,使它有利于我们的生活、事业和生命修行,这不是一件很愉悦的事情吗?有志趣相投的朋友前来会晤相聚,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能完全地理解我、了解我、明白我,我也没有什么好愠怒或者不开心的,我想这也算是君子之风范了罢?

注:《论语》开篇就讲学,体现了以下几点内涵:(1)学习是贯穿每个人一生的头等大事,学习可以增长知识、建立思维、启迪智慧、找到生命的意义和方向。(2)学习使人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修养心性可以使人豁达明朗,有道正焉。(3)学习可以使我们建立内在的美好和喜悦境界,君子求诸于己。(4)学习智慧可以使人忘我无我、不起情绪、断绝烦恼、究竟涅槃。(5)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地自我提升的过程,即修行——修正自己的行为,已达到圣贤的境界。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有氏,名若,字子有(一说子若),孔子的弟子,孔门72贤之一。因其气质形貌酷似孔子,孔子死后,深受孔门弟子的敬重。有子强识好古,明习礼乐,倡和睦,重礼教,以“孝”著称,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等学说。

孝:《说文解字》说:孝,善事父母者。会意字,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从字形上看,好像是一个儿子背着一个老子,表示两代人互相关爱、互相影响、密不可分的关系——父母辈心心念念着如何养育好下一代,才能对他们的父母、祖先和社会有所交代;子女辈则心心念念着如何奉养、敬爱父母,以让父母生活的愉快。《尔雅》:善事父母为孝。贾谊《新书》:子爱利亲谓之孝。故孝,上慈下孝也。

弟:同“悌”,形声字,从心,弟声,本意指敬爱兄长,泛指敬重长上。《说文解字》悌,善兄弟也。

好:爱好,喜好,喜欢。

鲜:xiǎn,新鲜,难得,少数的。

犯:抵触、顶撞、违犯、侵犯、犯罪等。

上:这里指处在高位的人,如父母、君王、领导、长者、前辈等。

有子说:一个人的为人品性是孝敬父母、恭敬兄长的,那他又喜好犯上的,这种情况是少见的。这样的人,不会犯上,但却喜好作乱的,还从来没有过。君子要重视事物的根本,根本立住了,那我们为人处世的道自然就产生了。而这个“孝悌之道”,就是“仁”的核心根本。

注:孝悌之道,被放在此等重要的位置,足以说明它的重要性。在儒家的观念里,“孝悌”是“仁”的根本,甚至是儒家整个体系的最根本。由一家之亲的“孝悌之道”,延伸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爱,再延伸到整个社会的仁德大道,可见其根本的根本的重要性。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指表面上好听但实际上虚伪的话,比如阿谀奉承、善于伪饰的花言巧语。

令色,指伪善、谄媚的脸色,看起来很和悦、高兴但又非发自本心的容色面貌。

鲜:xiǎn,新鲜,难得,少数的。

仁:甲骨文的仁,从人从二,本意为对人亲善。《说文解字》说仁,亲也。仁的基本含义为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

孔夫子说:花言巧语、口蜜腹剑、皮笑肉不笑,这样的人,基本上是没有仁德的。

注:《大学》讲诚于中、形于外;阳明先生讲知行合一;我们讲论心不论迹,都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如果内外不一,更有甚者运用花哨的外表不断地掩饰着内心的恶意,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表现,这样的人是没有道德的,要注意提防。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前~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夏禹后代,鲁国人,孔子晚年弟子,孔门四配之一(孔门最得意的四位门生,即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他16岁随孔夫子学习,27岁时夫子73岁去世,夫子把自己4岁的孙子子思托付给他,跟随他学习。后子思作《中庸》,被后世尊称为子思子,子思后来又出了一个得意门生,叫做孟子。在孔夫子去世之后,曾子为老师守墓三年;他也曾出来做官,但官都做得不大,曾子五十多岁时,有很多诸侯国请曾子前去为政,但都被他一一谢绝;后来他专心致志地办学,做文化传承,只做教化人的事情,不再出仕。

三,是个量词,代表数量,指三次,但传统文化中也将其扩展为多次。

为人谋,指为他人做事情。

忠,指尽心尽力。

朋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合称朋友。

信,诚实守信。

传,学到和传播出去的学问。

习:本意为幼鸟练习飞翔之意,引申为对所学内容的练习、温习、实践、应用、实证、体悟、证悟、习惯等。

曾子说:我每天都会做几次自我反省:帮助他人做事情,有没有尽心尽力呢?和朋友相交,是没是诚实守信呢?我学习到和传授给他人的学问,有没有进一步地精进或者证悟呢?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千乘(shèng)之国,指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

道,指治理之意。因为治理偏向于术法,而道偏向于仁义教化,所以这里指治理好一个大诸侯国,要道、术相济,用仁义道德教化民众,再辅以术法。

敬,这里指恭敬而谨慎、勤谨等。

信,诚实守信。

节,节俭,节制。

使,使用,役使,差遣等。

时,指规定的时间,合适的时间,时机等。

孔子说:要治理好一个大的诸侯国,应重视辅以仁义道德的教化,让人们应该心怀恭敬而勤恳谨慎地做事情,要懂得节俭(节制物欲,俭以养德),而且要知道对人要仁爱为先,统治者役使民众做事情要懂得时节、时机,在恰当的时间安排他们做恰当的事情。

也可以理解为是孔夫子对于统治者的建议:要运用仁义道德的教化治理自己的邦国,做事情要心怀恭敬而勤谨,要懂得节约用度,仁爱民众,要在恰当的时机安排民众做恰当的事情等。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弟子,泛指弟和子,学生,年轻人等。

孔夫子说:年轻人要做到回到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友爱他人,做事情要谨慎而讲信用,修养仁义道德的君子品质,而对众人多加仁爱的善意。这些基本的人情世故都做好了,还有余力,就可以学习文学(其他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了。

注:这里讲的是做人的主次的命题,古人讲“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至于术”,我们讲要先学会做人,再考虑成才即是此理。有德无才,至少不会危害社会,安稳度日;有才无德,则为社会贼,可能给社会造成大患;德才兼备,才是君子。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前~年,姬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晋国温人。孔子晚年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材生。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子夏才思敏捷,见解独到,总结力强(如本章,以及《论语·八佾》中“巧笑倩兮”章等),是孔子后期学生中的佼佼者。

子夏提出“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思想,对做官有一套独到的见解。孔子去世之后,他前往魏国西河郡教书育人,他的著名弟子有李悝、吴起等,被魏文侯尊为师父,去世之后被追封为魏侯。

活了一百多岁的卜商先哲,在传播儒家学说上,独立形成子夏氏一派,是在当时及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一生博学笃志,传授五经,后世治五经的学者,大都认为他们的学说托之于卜商的传授。他不但学识渊博,整理和传播古典文献有着杰出的贡献,他更重视躬行实践,讲究道德修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他晚年西河讲学,离群索居,继承孔子未竟的事业,活到老,学到老。

贤贤易色,意指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3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