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世界,皆是风景,茫茫众生,无缘不逢。智者内求,以德显物,凡夫外求,以术索物。生命之惜往往睹物思人,或睹景省己,见枫染山峦,望草木渐衰,对夕霞暮风,心又不免生出一汪慨感。自古以来大千世界隐伏着多少斐草奇葩,竟引得无数文人哲客,忘乎尘我之小,独抒天地之怀。人行明镜,鸟度屏风,大爱无疆,大美无极,地有兰菊梅竹之俏,天有日月星辰之曜,苍苍茫茫,序而有章。
人之所困,困于己心不达而不求学,心之所困,困于麻木不仁而不求觉。苏公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面临的通衢大道皆是人文现象,而自然之道却是无形无象的,大道无形,其实从分子到中子、电子、量子之小道亦当无形!人之大惑复源于何?源于对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茫然无知!规律是什么?就是万物之运行轨迹,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道是何物又自何来?《心经》曰:“不来不去,不生不灭。”老子又言:“道法自然”。道在哪里?《中庸》曰:道不远人。《易传》曰:百姓日用而不知。
我们知道,西方文化的灵魂源自于《圣经》,而东方文化的灵魂源自于《易经》。东西方文化差异在于文化内理之分合,即西方在分,愈分愈细;东方在合,天人合一!分者为术,合者入道。犹如医学,西医分门别类,隔行如山,医头医脚,以术治身;中医没有分科,统揽全局,以道养心。道与术之理论,其实就是东西方文化之大别之处,所以西方文化以术大观天下,东方文化以道大观宇宙。道所体现的宇宙规律是什么?我们仰观天象内观人体会发现一个有趣之点,日月星辰在运动中循道而行,则互不妨害。《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道是东方文化的核心概念,也是东方文化价值观的思想源泉,由道生德,谓之道德;由道生义,谓之道义;由道生理,谓之道理;由道教化,谓之道教;由道施政,谓之王道等等。《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大道之律首为阴阳合则太极,道生一,即无极生太极,一生二,即太极生阴阳两仪,而阴阳合一又是太极整体。如何让一个整体在和谐之中向前推进?如何让事物合久则分分久则合?这就需要我们具备一定得以道御心以术御行的驾御能力!这个能力不是来自于被御对象,而是来自我们平时的修养、练达及升化即内心的道化。
《道德经》曰:“有无相生”。道律次为阴阳互依,在道之太极图中,永远不可能全是阳,也永远不可能全是阴,而是阴阳互补互依。当阳气十足时,学会以柔克刚,当阴气旺盛时,又要体现出阳刚之气,补阴平阳,因为“同类相斥阴阳相吸”是个规律,我们只能根根据对方的阴阳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战略对策,而不是强迫世界适应我们的意志,知此者则为智慧者。
《中庸》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行走在“大道”之中,包括世界万物的每一期生命,不管在春风里萌芽,还是在炎烈中疯长,不过是尘封晚霞中的一丝点缀。草原山野,小花兀自灿烂,若无人采撷观赏,它们平淡地犹如溪流中沙石,然而在天地的眼里,万物不论强弱,都是生命,草虫不论美丑,都是同胞。《易》曰:“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交感万物万象化生,但阴阳应合的目标是平衡与和谐。不管阴增阳减,还是阳长阴消,最终目的是在运动中达到一种动态平衡,宇宙万物其实就是在这无有边际的生生不息中以求平衡之状,以达动态之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