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孔子要从中庸开始,而不是论语

中庸之道是贯通孔子所有言行的准则与核心。克己复礼是孔子的目标,中庸是孔子源源不断的动力。如今很多人对中庸有所误解,觉得中庸就是懦弱怕事,使人变得自私胆小,稍微好一点的也是最常见的误解就是把中庸看做折中主义,使人变得圆滑世故,工于算计。不能说这些人没有读过书,因为这都是从《中庸》第一篇所得来的结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上面这段话的白话翻译是不轻易将情绪发泄出来,即使要发泄也得注意礼节。通常人称这是主张压抑自己的情感,发泄出来也要注意礼节不能全部宣泄出来,所以被人称折中主义,就是因为这折中主义才导致了中国人的圆滑世故与自私胆小。其实说折中主义与妥协就是中庸,实在是对中庸的偏见,是择一词而批判整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说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天生赋予的性,遵循天性就是道,不断地修正自己使得自己符合道就是所谓的中庸。所以中庸并非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是不断修正自己的过程。所谓天性并不是说自己内心的情感,所以遵循天性也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而胡作非为,真正的天性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但是有个例子:对孔子来说中庸就是“克己复礼”。在我看来,礼是孔子的目标,对他来说那就是天性,我更觉得对孔子来说礼是一种理想中的和谐状态。“克己复礼”就是孔子修道的过程,追求和谐状态的过程,是不断修正自己的过程,也就是中庸之道。所以中庸是行正确的行为,做正确的事,这种正确就是用中庸来评判的,也就是做正确的行为,才叫做中庸。孔子一生都在做的事,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打造一个和谐的大同社会。从他四处招收学生,传播礼制的思想和自己的思想,周游列国四处求官,到他收集整理著书,都是围绕着同一个目标。孔子在这过程中所践行的什么礼制、有教无类的思想,其实就是一个通向中庸的过程。只有掌握好这一点,才可以把孔子读懂。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是对还是错极端的信仰是否会变成盲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