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
大意是说,判断善与孝,主要以是否有心为善、为孝为判定依据,而不是看行为;判断恶或者不孝,则主要以其行为与结果作为判定依据,而不是以心是否有意为恶作为判断标准。
孔子与弟子画像然而话虽如此,但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其实还是很难判定一个人是善还是恶,为什么?大致有三个原因,一是看人的角度不一样,便会有得出不同的结论,二是人本身就具有多面性,很难用善恶去直接判定,三是无论是善还是恶,归根结底,不过是人为分别的产物。
由此可见,一个人是善还是恶,其实很难判定。
然而即便善恶好坏难以判定,孔子却仍然提出判断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中庸。
甚至可以说,在孔子看来,中庸其实是判断君子与小人的唯一标准。
何以见得?
我们继续看《中庸》的原文,即: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在这段话中,子思引用孔子的话说,君子从内至外,都遵循中庸之道,而小人则刚好反过来,违背中庸之道。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