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原道古文观止第119章正解

韩愈(~),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其郡望在昌黎,世称“韩昌黎”。德宗贞元八年()登进士第,其后任节度推官、监察御史等职。贞元十九年(),因言关中旱灾,触怒权臣,贬阳山令。宪宗元和元年()召拜国子博士。元和十四年(),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后历任国子祭酒、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生以弘扬儒家道统,排斥佛老为己任。在文学上,他竭力反对骈偶体制和浮华文风,提倡效法先秦两汉的古文。他的文章个性强烈,气势逼人,句式参差交错,结构变化开阖,苏轼赞之为“文起八代之衰”。

本文题为“原道”,是在以多角度探求“道”之本。韩愈一向推崇儒家学说,这便是他主张“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一篇杰出的代表作。

首先,韩愈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他对儒道的理解。“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以此为据,他批评了道家舍仁义而空谈道德的所谓“道德”观,阐述了先秦以来杨墨、佛老等异端思想侵害儒道,使仁义道德之说趋于混乱状态的弊端,对时下“儒道衰、佛老盛”的社会现实深表忧虑,进而以历史的发展为证,赞扬了圣人及其开创的儒道在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批评了“佛老思想”不利于“治国平天下”的心性修养论与本该痛斥的悖理,提出了“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的具体措施。

接下来韩愈在文中又着重提出了一个“道统”的授受体系:“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韩愈之所以反对佛老,是从国计民生的角度论述了佛老如何破坏了社会生产,原来由于朝廷过于推崇佛道,所以唐代的僧道可以不纳赋税,不服徭役,致使逃丁避罪者都跑到寺观避祸,或者逃避劳动而放弃农工业生产,这样一来,就导致国民生活生产水平严重下降。

最后作者侧重于君王政教方面的论述。直言何为仁义道德,然后分别从“礼仪、音乐、刑法、政令”方面列举这几方面的重要性。文中强调了“君君臣臣”的等级秩序,暗中将矛头指向了藩镇割据的危害性,暗示自己对于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局面的深切忧虑。“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诛”,虽然这样似乎有些不近情理,但对于朝廷政令不执行,不缴纳租赋之类的乱臣贼子,是不应该放任自由的。

全文语言犀利,观点鲜明,有破有立,引证古今,层层剖析儒家的“仁义道德”,认为应该继承道统、恢复儒道,排斥“佛老”,抨击藩镇割据,要求加强君主政教之道,以缓解日益加深的社会矛盾。韩愈这篇“曲笔救国”之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有理有据,情真意切,不愧为具有诤谏意义的先锋之作!

古文观止卷七

第章《原道》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宜:合宜。《礼记·中庸》:“义者,宜也。”之(前一个):往。煦煦(xǔ):和蔼的样子。这里指小恩小惠。孑孑(jié):琐屑细小的样子。

博爱叫作“仁”,做事行事合情合理就是“义”,沿着“仁义”之路前进就是“道”,使自己具备完美的修养而不依靠外界就是“德”。仁和义是意义确定的名词,道和德是意义不确定的名词,所以道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而德有吉德和凶德。老子轻视仁义,并不是诋毁仁义,而是由于他的观念狭小。好比坐在井里看天的人,说天很小,其实天并不小。老子把小恩小惠认为仁,把谨小慎微认为义,他轻视仁义就是很自然的了。老子所说的道,是他观念里的道,不是我所说的道。他所说的德,是他观念里的德,不是我所说的德。凡是我所说的道德,都是结合仁和义说的,是天下的公论。老子所说的道德,是抛开了仁和义说的,只是他一个人的说法。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

火于秦:指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遭受重创。黄老:汉初道家学派,把传说中的黄帝与老子共同尊为道家始祖。佛于晋、魏、梁、隋之间:指佛教在这几个朝代开始兴盛起来。杨:杨朱,战国时哲学家,主张“轻物重生”“为我”。墨:墨翟,战国初年的思想家,主张“兼爱”“薄葬”。诞:荒诞。自小:自己轻视自己。云尔:语助词,相当于“等等”。关于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及《孔子家语·观周》都有记载。

自从周道衰落,孔子去世以后,秦始皇焚烧书,黄老学说盛行于汉代,佛教盛行于晋、魏、梁、隋之间。那时谈论道德仁义的人,不归入杨朱学派,就归入墨翟学派;不归入道学,就归入佛学。归入了那一家,必然轻视另外一家。尊崇所归入的学派,就贬低所反对的学派;依附归入的学派,就污蔑反对的学派。唉!后世的人想知道仁义道德的学说,到底听从谁的呢?道家说:“孔子是我们老师的学生。”佛家也说:“孔子是我们老师的学生。”研究孔学的人,听惯了他们的话,乐于接受他们的荒诞言论而轻视自己,也说“我们的老师曾向他们学习”这一类话。不仅在口头说,而且又把它写在书上。唉!后世的人即使要想知道关于仁义道德的学说,又该向谁去请教呢?

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四:指士、农、工、商四类。六:指士、农、工、商,加上和尚、道士。资:依靠。焉:代词,指做生意。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7%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