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概括:一、内忧外患的赵无恤派出张孟谈与韩魏秘密斡旋。结果如何?二、司马光的两维度四象限德才论。全文一共约字,约4分钟即读完。上回说到了智伯用水攻晋阳,围了至少一年有余,城内情况万分危急,眼看城池被破。《资治通鉴》原文将标为黑色、斜体、下划线(下同):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脣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末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赵无恤(赵襄子)知道这样下去肯定要完,于是派出张孟谈回见韩康子、魏桓子,说“我听说唇亡齿寒,现在智伯帅两位攻打我们,赵家玩完,你们也就是下一个了。”这两位倒也坦诚,回说“我们也知道,但更加担心事情没有成功而泄露了,那么祸害马上就到了。”张孟谈马上宽慰他们“事情从两位的口出,进我的耳朵,怎么会有风险呢?”于是,他们就一起偷偷密谋,约好日期,张孟谈就走了。从前面智伯的人品、韩魏两家对自身形势的判断来看,要达成以上的阴谋合作并不难,毕竟三家都有联合起来的需要,否则自己也必然危险。所以说,有共同的利益诉求时,人类更加容易协作,这是刻画在基因里面的生存本能,不是后天的德道观念那么轻易就能够影响的,我们日常在谈判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找出谈判双方的共同利益点加以利用,至于其他的因素都是辅助性质的。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到了约定时间,赵无恤派人杀了守堤坝的军官,掘堤放水反灌智伯的军队,智伯军队大乱,韩魏两家从侧翼攻击智家,赵无恤则从前面堵截攻击,智伯打败。他们杀了智伯和智家全族。只剩下已经改姓的智果一小家。接下来故事怎么发展?司马光说,等一等,故事后面再说,我现在就有话说: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司马光用了个字,阐述了自己著名“德才论”,流传上千年,至今仍然是影响巨大的观点,《资治通鉴》开篇的第一段臣光曰和这字,是《资治通鉴》的全书思想总纲,必须好好了解:智伯灭亡,原因只有一个:才能胜过了品德。才能和品德是有差异的,但是世俗一般都搞不清楚,用“贤”来统一指代,所以容易看错人。才能是指办事的能力,比如聪明、观察力、果断、坚毅等;品德则是正直、中庸、仁和等;才能用于辅助品德,品德要驾驭才能。司马光抛出了自己两维度四象限的人类划分方法:按照才能和品德的高低,把人分成四类,才能、品德均高,为圣人;品德高于才能,为君子;才能高于品德,为小人;才能和品德都不行,为愚人。这四类人的使用次序上,司马光旗帜鲜明的提出严格先后顺序:圣人、君子、愚人、小人。也就是说,一切以德为先。比如说选老公,按照这个观点,就是宁愿找个什么都不行的,也不要找个能力行,品德差的,后果就是作为老婆,你也控制不住给你带来祸水的老公,结果双方一起玩完(反过来也一样,哈哈!)。当然,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也还有另外一种观点,那就是唯才是举,这个观点其实也有一个隐含的前提,就是所举的这个人,至少也要有基本的品德底线,否则只会带来祸害,是不会有领导敢于使用的。所以,即使在现代社会,对于长期合作的关系,比如婚姻、长期合作伙伴等,品德的考察是首要的!切记!站在被选择者的角度,我们自己就要把品德培养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优先事项,这是树立自己长期个人品牌的重中之重。下一回,我们要直面《资治通鉴》记载的第一个刺客,最为符号化的刺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