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大学第一篇解读修身为本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圆梦征程 http://www.txbyjgh.com/axhd/m/1975.html
《大学》第一篇,是大学的总论,讲述和概括了儒家的“三纲八目”。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仔细研读和理解,又会觉得三纲其实只是一纲:明明德,八目只是一目:修身。先说儒家的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教育纲领是:显明先天固有的美德,革除不好的习性,达到完美的境界。显明先天固有的美德就是完美的境界,就是革除不好的习性。“明明德”是目标,“亲民”是手段,“止于至善”是终点。然后《大学》又提出了个人达到“明明德”的具体方针: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万事万物都有本末轻重,也都有先后顺序,儒家认为先要确立目标,而知道这点,也就差不多掌握了《大学》的要领,明白了《大学》的道理。在这样一套实行的方案中,“知止”就是本,唯有先知道要到达的境界,才能够有所得。然后《大学》又提出了“欲明明德于天下”的具体方针: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但是《大学》是先用逆推的方式来求得这一个方针: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因为采用这样逆推的方式,更能够说服人,这也反应了一个“知止”为本的思想。为何要修身,是因为要“明明德”或者“明明德于天下”,修身是“明明德”的方式,也是唯一正解。所以,接下来一句又加以补充: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明明德”是每个人要做的事,知道它最为重要,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修身是最重要的。修身就需要正心,正心需要诚意,诚意需要致知。从本末来讲,致知是八目的根本,致知在于“教化”。在《中庸》里: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修身的过程,就是明的过程。《大学》认为一切不以修身为本的“明明德于天下”都是本末倒置:其本乱而末治者,否也;其所厚者薄,而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根本混乱而末节却得到了治理,这样是成不了事的,达不成目的的。修身,是为了“明明德”,“明明德”必须要修身。这个本末倒置的道理,放在无论哪个时代都是通用的。很多人都将《大学》视作为政治哲学,因为这个通俗的“政治哲学”比较狭隘,所以我不认同。而广义的政治,是包含所有关系,不仅仅是狭义的“政治”,还有小到家庭、夫妻、朋友等关系都是政治。虽然很多时候,无论什么时候儒家的思想总是被认为“迂腐”;而道家和佛学的思想被认为“佛系”,但这里面的思想确实还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修身是为人之本、不可本末倒置、事有先后,这三个道理至少是所有人都认同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