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心路,从大学看人生

科举考试始于隋止于民国,有多年的历史,是封建社会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科举在唐宋时期有比较积极的影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当朝为官,从宋朝之后,“四书”一直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一直延续到清朝光绪年间康有为戊戌变法。又扯远,我只是想给我心中的四书五经正个名。经典有经典的力量。今天我们来聊聊《大学》。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果然下工夫,句句字字,涵泳切己,看得透彻,一生受用不尽。只怕人不下工,虽多读古人书,无益。”--《朱子语类.大学》《大学》在“四书”里面它是第一部,讲的一个最高明的内容是人生架构,讲的是方法,就是指导人去做事情的方法。大学之谓。大学,古称太学、圣学;大学者,大人之学也;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大学》的架构--三纲八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的纲领就三条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然后提出八个修行的科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科目前四个是成就自己的,叫“内圣”,后四个是成就社会、为社会服务的,叫“外王”。内圣是自己人格的养成,外王是人生价值的实现,这个次序一定是先内圣再外王,不能反着来。如果没有内圣,自己的人格还没养成,就去外王,当面对诱惑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不坠落,因为这不关乎制度问题,而是人性的问题。《大学》通篇讲的是功夫,中国文化的功夫,可以总结四句话:有目的的实践,全身心地投入,持之以恒地坚持,认认真真地干一件事。在中国文化里强调人有生而知之,有学而知之,都是在讲专注坚持做好一件事。能量概念是借助量子物理学,通过量子物理的结论:一切物质世界的存在实际都是能量波,物质是能量相互干涉成像;意识是信息,是能量集结而成像的状态。所以我们说,一切物质、信息、能量,它们是三位一体的。“明德”,如何用能量关系来解释呢?德是维度,就是自由度。这来源于《道德经》,“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物质世界、宇宙空间所有信息和它们的相互关系就是所谓的道。三维空间你有多大的心量范围,你就能驾驭多大的物质空间,这就是德的概念,德就是自由度。“明”是提升自身意识能量自由度的过程,“明德”是纵向提升意识能量自由度。如何做到“明明德”呢?亲民。亲民就是“为人民服务”。当你在亲民的过程中,如果智慧不够,可能好心没好报。但是没关系,我们看到众生身上的一切问题,实际上都是自己潜意识里东西的外现化,所以《坛经》里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修道的人看不见这个世界的过错;‘若见世间过,是非便是左’,别人的过错如果你看见了,那你心里一定还有一个是非,通过他人你潜意识里的东西曝光了而已。真正的亲民,实际是修炼自己的过程,是培养自己的过程。老子在《道德经》里说,这个世间的道在哪里?道是不是在很高的地方?没有,他说“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他说你到了世间,大家都讨厌的地方,都不愿意去的地方,大家都不愿意做的事,那个地方才是真正的道之所在。这就是为什么要亲民,为什么要走到世间去,走到世间最底层去,只有这样,你触底反弹的力量才大。而且在亲民的过程中,你和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能量交换,你把需要的能量交换来,不需要的能量交换出去,因此,我们感谢世间一切的好人,他们给我正能量,也感谢一切恶人,他们把我们身体里的负能量吸走了。亲民是入世的心法,是要入世修炼。我们了解了“明明德”和“亲民”,要做到至善圆满的程度,最后一个境界,就是“止于至善”。《大学》里讲的“至善”是超越二元的,没有善、没有恶,既包容善也包容恶,这叫做“至善”。如果把“明明德”叫自觉,“亲民”就是觉他,“止于至善”就是觉行圆满。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有因果的,你不会占便宜,也不会吃亏,要风物长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