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亭与自卑精神岳麓书院的一部分

很多探访过岳麓山、岳麓书院的人大概不会对自卑亭留下多少印象。一瞥此亭,确实平平无奇。它坐落在湖南大学东方红广场东北角,在古木掩映之下很不起眼,与广场高楼为邻更显得矮小。作为一处旅游胜地,各式旅游攻略也不会把它作为一个景点写进去,网红打卡地的标签更是与它绝缘。前来游玩者大多朝着景区大门一路奔去,挤过熙熙攘攘的登高路,迫不及待地登高揽胜去了。亭子虽临要道,但留心观赏者寥寥,这实在是一大憾事!绿树掩映下的自卑亭自卑亭名的含义大概不为一些人所理解。“自卑”?这是一种消极的东西呀。一些所谓饱学之士也将其解读为谦卑自警,进一步发挥为登高怀悲,沧海一粟。此等望文生义,实为大谬!在时下国学热、哲学热的潮流中,一些自诩专家、学者、大师的人物往往牵强附会、信口开河,随意解构传统文化,甚至在大学课堂上也把哲学、历史等逻辑缜密的学科知识作鸡汤式解读,实在粗鄙肤浅不堪。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在于能浇灌人的心灵,留下长久的善的启迪。鸡汤穿肠,虽一度流量骤涨,必然只是快餐消费,给人心灵深处的给养实在微不足道。其实,此处的“自卑”取自《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譬如登高必自卑。譬如行远必自迩。”考其原文、原理,“登高必自卑”与“行远必自迩”是对举关系,讲的是大小之辩、远近之辩。泰山道孔子登临处有“登高必自”碑,表达的是同一意思。古人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最朴素的话往往能讲出最深刻的道理,欲登上高处一定要从低处开始,欲行至远方一定从近处开始。不辞垒土,故成其大,不择细流,故成其深。背倚巍巍岳麓,面朝滔滔湘水,更能触发这种感慨。自卑亭东面岳麓山的亭子众多,名气最大者当属位于清风峡的爱晚亭。与其相比,籍籍无名的自卑亭却也不乏它的独到之处。其古、其静、其异胜于爱晚亭。言其古,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年),几毁几修,现为年重建。自卑亭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年),现为清咸丰十一年(年)重建。以始建时间论,当属爱晚亭的前辈。在对文物较真的人看来,爱晚亭只能说是“复制品”,而自卑亭却是一处地道的古迹,这对历经浩劫的古城长沙来说弥足珍贵。言其静,爱晚亭虽处幽谷之中,但常常门庭若市、人声鼎沸,只能待清晨、黄昏时分人潮退去,步入峡口方得飞鸟鸣涧、泉水激石、清风出亭、松枫涛涌之佳境。自卑亭地处闹市,自然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但反而显得宁静,颇有大隐隐于市的风骨。言其异,亭子一般是有顶无墙的敞开型结构,爱晚亭也不例外,但自卑亭的建筑形制是独特的,四面以墙壁合围,东西南三面各开一道拱门,没有柱子,外观不像一般的亭子大有空灵、挺秀的姿态,而是显得敦实、安稳。近观自卑亭东面朝江的门额上嵌入“自卑亭”三字,为车万育所题,榜书浑厚庄重。车万育何人?岳麓书院第十三位山长,清代书法家、诗人,广为流传的少儿启蒙读物《声律启蒙》即由他所著。大丈夫立德、立功、立言,虽久不朽,必不可缺这种孜孜以求的自卑精神。反观时下,一些人往往自称作家、书法家、艺术家……招摇过市。殊不知,个人修为的高下必赖他人认可,真正的作家、书法家、艺术家,绝不会自称为作家、书法家、艺术家!自卑亭是岳麓山和岳麓书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书院以儒学为主要教育内容,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标志。留心考据的人还会注意到,在古登山道上原有道中庸亭、极高明亭,可惜只有遗址尚存,岳麓书院中也曾建有道中庸亭、极高明亭。“道中庸”“极高明”出自《礼记·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极高明而道中庸”是君子修身为学要达到的理想境界,而这个境界必自卑始。岳麓山麓的湖南大学古建筑群湖南大学有千年学府之嘉名,校史上溯至北宋开宝九年(公元年)岳麓书院之创立。千年学府之名固然大气,但历史不仅仅是时间之长短,更在于文化积淀之厚重。时至今日,若仅存几处古建筑,书院精神内核不得赓续发扬,千年学府恐名实难副。“自卑”当是书院的精神内核之一。岳麓书院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举世闻名,楚为何地?湘、楚等地一度有人激烈争论,大有要独占高地、排除异己之势。其实,楚应当按一个文化地理概念来理解,历史上楚国定都于郢(今湖北江陵附近),疆域一度由湖北、湖南扩展到今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四川,大半个中国南方都可以称为楚地。况且,这里的“惟”“于”均是文言助词,并没有“唯独”的意思。优秀文化必然有求同存异的品格与襟怀,正如朱张两贤互磋,其道终同。独树一帜的湖湘学派在岳麓书院迎来鼎盛,离不开兼收并蓄的精神,其开创者胡安国父子并非湖湘先人,由此看来,以地域划线实在狭隘。作为矢志一流的高等学府,尤当海纳百川,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图虚名,断不能挟“惟楚有才”自夸。岳麓书院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自卑”精神是一种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目标的达成往往具有长期性,尤其是高远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积小成大,跬步千里,日就月将,厚积薄发,才能从量变到质变,这是一个普遍规律。“自卑”,也强调从最基础的做起,最基础的不一定是容易的,有时反而是最难为的,对于儒家思想主张的修、齐、治、平,很多人认为这是个由简入难的过程,但最难的恰恰不是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驻足古亭,神接古人。数百年前,自卑亭矗立在峰麓旷野之上,一定是醒目的存在,岳麓学人在湘水之滨舍舟登岸,越陌度阡,于亭中稍息,由此步入岳麓书院,登上岳麓峰头。这是一个地标、一个起点、一道精神之门!朱张会讲之时,此亭尚未得建,但作为前往书院的必经之路,这方寸之地一定留下了先贤的足迹吧。——二〇二〇年端午,于湖大在职教育毕业之际。祝千年学府历久弥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