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冉求,就是冉有。子有。也是孔子的弟子,多才多艺。做过季氏的家宰,后来孔子晚年能返回鲁国,也是冉求极力在季氏前进言之功。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就和一位经常读我论语阐释的读者讨论了中道的含义。俩人都觉得中道而废并不是半路而废的意思。于是花了些时间,查找了资料,终于把这个事情给弄清楚了。所以,这个中道搞清楚,有这位读者一半的功劳。有人说了,两千多年都在讲半途而废,你俩咋就那样能,在网上翻翻几个资料就整明白了呢?这就是境界的问题。无有这个境界,中道再过二百年还是会解释成半途的意思。清楚儒学义理了,自然一眼就意识到解释合不合规。两千多年很多人都是书袋子先生,望文生义是拿手好戏,但都不懂儒学义理。冉求对孔子说了,不是我不喜欢夫子的大道,是我力不足啊。孔子说了,力不足的人,是要废中道的。今天你这是为自己画地为牢。翻译很简单,但背后的义理却不是一般的简单的。冉求为啥讲力不足。因为冉求多才多艺,还有经济头脑,善于理财。他的心都用在这个上面了。若是无有孔子的教诲的,冉求就是今天所言的有才无德之人。也是下边一个章节要说的小人儒的意思。这个时候的冉求是追求实用为主的。把力气都花在才艺上面了。孔子看出他的方向不对头了,这哪能行的啊。所以孔子及时教训他。孔子意思是说,冉求你说你力不足,原因大概是你要废中道了吧。因此,这里力不足者中道而废。并不是说用力不足的人,半途而废的意思。一点道理也无有的。而是说冉求力不足的原因是想废中道。就是不想把时间花费浪费在修德行上,立己之道上。啥是中道,就是冉求前边讲的子之道。啥又是子之道。就是孔子所一直提倡的儒道,君子之道,仁道。这里的中道就是侧重于仁道的。仁道就是中道。仁既是中,也是本。虽然论语不提中庸,实则这里的中道就是中庸之道。不过这里强调的是立己之道,也就是修身。但中庸之道有一点说得很清楚,无论天子以致庶民,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儒学义理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大学》说的。也是修身为本。因此,孔子是在教育冉求光求才能,不求德。把心思都花在才艺上,而不把力气用在修身上。修身就是立己,立己就是求仁,仁就是中,仁道就是中道。最后一句今汝画。就是讲冉求不修中道的后果。你今天这是给自己画地为牢,给自己挖坑,给自己找麻烦。显然,冉求不想修身,不想费那个心思,那个功夫,那个气力,实则是舍本逐末,南辕北辙之举。这不是画地为牢是什么呢?有才无德,这是孔子不能容忍的。周易为啥注重人道,其实就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圣人给指出的一条最合理的最理性的选择。君子之道无不吉。一个人光注重才艺,不注重德行的话,反噬也是必然的。无有那个仁心,则很容易被外在的利益牵着鼻子走,从而不能理性的认清是非,进退,行止。中道在《论语》中出现很罕见的。而且道本身就是儒学的专有概念。我曾经说过,孔子用辞之精妙,深得周易卦爻辞之味,字字句句皆有深意。皆有儒学义理的微言大义在其中,岂可仅仅以俗世大道理解释而忽视其真意哉。这就是论语的洁净精微之处。一不小心,又把千年的定论给否定了。我要是教授,带几个研究生,几乎天天都有论文可写,要正本清源的东西太多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