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来自四书五经当中的《礼经》。礼经,又分为了三礼:《礼记》、《仪礼》、《周礼》。《中庸》是《礼记》当中的一篇文章。《礼记》,一共49篇,《大学》、《中庸》都是出自于《礼记》:《大学》是第42篇,《中庸》是第31篇。
在唐朝以前,并没有人把《大学》、《中庸》当做很重要的经典来读,它只是《礼记》当中的两篇文章而已,并不是很受重视。
有什么样的社会原因?为什么会把它从《礼记》当中给表彰出来呢?挑选出来后,就会得到世人的重视!接下来,做一个简单分享。
唐朝佛教兴盛,尤其唐朝后期,唐玄奘大师,取经回来之后,朝野震动,民间也有很大的反响,佛教开始慢慢受到重视。尤其到了后来,六祖慧能大师,一个以文盲之身,大字不认识的乡野村夫,竟能成为一代禅宗祖师,推动禅宗兴盛。
整个社会,不是修禅,就是修道;不是学佛,就是学老(老,就是道家老子)。因为禅宗兴盛,导致了当时社会很多道德沦丧的人借出家的名头,来做一些不好的事情。
有什么样不好的事情呢?第一,从外在形式来讲,因为当时国家重视佛教,所以对佛教就大开绿灯,给佛教优惠政策,很优厚。比如说杀人放火,犯罪了,只要你愿意进入佛门,剃度出家,就可以既往不咎。
这又导致一种现象,就是所有杀人犯等犯罪的这些人,都进了佛教之门。佛教,从一个清修之地,一个修行的场所,慢慢就变成了藏污纳垢的地方,这是从它的外在形式和它的现象来讲。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因为当时,禅宗讲: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禅宗提倡“即心即佛”,不修外在的任何形式。只要我心中有佛,只要我内心自性圆明之后,那么外在的形式,一切就不受约束。
很多人就讲,我虽然在杀人,但是我心中有佛;虽然我在放火,但我心中有佛;虽然我在做一些很不好的事情,但是我心中有佛。它就产生了这样的一种流弊,一种不好的影响。
再一个,就是导致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因为民间重视佛教,朝廷也重视佛教,当时的社会从人口的比例来讲,差不多十个人有七八个人出家了。还有一两个是朝廷的官员。
那么真正去为社会生产,为社会做贡献的,也就占到了1/10,这就导致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道德的低下,就需要有儒家的这种学识,要起来做一种回应,做一种崇倡:重新倡导圣人之学。
为什么要倡导圣人之学?因为当时佛家思想很兴盛,而且李唐王朝又认道家老子,朝廷内部很重视道家的思想。但佛家的思想和道家的思想,都是出世之学,无利于国计民生。
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