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说文解字系列之五说复抱雪斋

《周易》是古来公认很难读的书,难就难在其卦爻辞看起来杂乱无比,东说一句,西说一句,分开看还能明白,合起来看就如云里雾里,让人摸不清头脑。那么,《周易》的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句爻辞有没有一个核心思想?通观《周易》,我们找到了一个可以传达作者核心思想的字,那就是经文里频繁出现的“孚”。可以说,抓住了“孚”这个中心思想,也就抓住了《周易》全书的纲领和卦爻辞解读的关键。在马王堆帛书本《周易》中,所有的“孚”字均作“复(復)”。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绝不是“通假”二字就可以一带而过。当然,“孚”和“复(復)”本通。“孚”通“覆”,《释名》日:“覆,孚也,如孚甲之在物外也”。覆与复(復)同,皆有反复之意,郑玄注《诗经》中“顾我复我”一句时就说,“复,反覆也”。《说文解字》注:“覆与复,义相通”。由此可知,古文中“孚”、“覆”、“复(復)”三字是相通的。《周易》的作者在用字之时极为考究,尤其在卦名选字上更是经常一语双关或是多关,如前文所说的“建”、“巛”、“屯”等卦名,皆具有三种以上的词性和不同含义。“孚”和“复”字皆是《周易》卦名自然也不例外。接下来我们将要证明,《周易》的作者在行文中对于“孚”和“复”的使用是一语双关的。先来说说“复”字。一、“复”是天道的特征卦象,是《周易》中极其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单独的卦象本身没有文字,我们当然很难读出它们要表达什么意思,但是在《周易》中,64个卦象组成了一个很有规律的排序。既然有了规律,就说明作者认同这个规律,并且意图在于通过这个规律来表达他的思想。这个规律和思想,就是“复”。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的序言中说:“令验六十四卦,二ニ相耦,非覆即变”,可以说总结出了《周易》卦序排列的根本规律。“二三相耦”,指的是在《周易》的64个卦象,可以按卦序从头到尾依次分成32对卦象。观察每对卦象,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要么它们各爻的排列顺序是上下相反,要么他们各爻的阴阳属性是相反的。孔颖达把上下相反的现象称为“覆”(《说文解字》注曰:“覆者,倒易其上下”),把阴阳相反的现象称为“变”。阴阳相反为变,上下相反为覆孔颖达总结的规律无疑是正确的,但表达得不够准确。用《周易》作者自己的话说,这个规律应该叫做“反复其道”。这句话,恰好就写在以“复”为卦名的卦辞中。把“反复”和“道”联系起来讲,这是《周易》作者自己亲手写下的观点。作者还说“复自道”(《小畜》),“无往不复”(《泰》),可见“复”是一个普遍的规律,也是“道”的显著特征。在先秦时期,“复”通常都是用来描述“天道”或者说“天行”的。(前文说过,行就是道路之意,天行就是天道。)战国楚简《老子》云:“天道圆圆,各复其根”。今本《老子》的下文则是“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可见,“复”就是道,是老子笔下不可道的“常道也”。战国楚简《恒先》说得更加明确:“天道既载,唯一以犹一,唯复以犹复”,又说“业业天地,纷纷而复其所欲,明明天行,唯复以不废”,可见“复”正是“天行”和“天道”的特点。易传《彖》在解释《周易》中的“反复其道”时也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同样也将“复”视为天行的特征。二、复是“反覆”《周易》的作者说“反复其道”,是将“反”与“复”视为同义词。《说文》也说:“反,覆也”,覆即复(復)。“反”和“复”一样,在《老子》中也被用于描述天道的运行:“反也者,道之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反”是“返”的本字。《说文》曰“返,还也”,又说“还,复也”。复就有返回之意。《说文》又说“复(復),行故道也”,“复,往来也”,天道遵行固定的路线往而复来,去而复返,体现为一种周期性的不断往返,正是《老子》说的“周行而不殆”。“周易”书名中的“周”字,可以说也是周而复始,周行不殆之意。明白了“复”字所含的反复之意后,我们再来看“复”字的甲骨文字形,就能够得到很大的启发。“复”字中的欹器之形仔细观察这个“复”字,下面的“止”形符号表示的是运动,而上面的那个形状,就很耐人寻味了。因为它就像是一个欹器!!!!欹器的座右铭“满则覆”。有关欹器,《荀子》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也就是说,欹器的特点就是“满则覆”!复,就是覆,可以说,“复”的字形,就是根据欹器这个“满则覆”的特征来创造的,寓意的就是无往不复的天道。三、“复”是修“诚”之法,天人之道既然“反复”是天道的运行特征,遵行天道行事的古人就以“反”和“复”作为修德的根本原则,因此易传《小象》在解释《乾(建)》卦的“天行”之象时就说“终日乾乾,反复道也”。在“反”和“复”二字中,道家和儒家各有偏重但却殊途同归:道家常用于修德的是“复”字,比如《老子》中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常德乃足,复归于朴”。道家观复,目的在于“复归于朴”。儒家常用于修德的是“反”字。思孟学派的经典《象》中就说:“君子以反身修德”,孟子更是说过“自反而缩”的名言。儒家反身,目的在于修“诚”之德,因此孟子说:“反身而诚。道家的“复归于朴”,与儒家的“反身而诚”,都在《周易》的“反复其道”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因为在解析“屯”卦之名时我们已经知道,“屯”就是《老子》中对于“朴”的形容(“屯兮其若朴”),而这个用来形容“朴”的“屯”字,意思就是“诚”!正如《中庸》所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天道是“诚”,人道也是“诚”,要达成“诚”这个天人之道,靠的就是“反复其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