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卦众允,悔亡爻辞详解周易

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http://www.znlvye.com/
《晋》卦的爻辞中,有一句是这样写的:“众允,悔亡”——《晋》。这句话是《晋》卦的六三爻辞,只有短短四个字,实际上包含了非常丰富的信息量。而读懂这四个字的关键,居然隐藏在战国时期的一批竹简上。且听小编细细道来。《晋》卦一、郭店楚简《天降大常》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的郭店一号楚墓M1中,发掘出竹简枚。专家们从中整理出多篇战国时期的佚文,发现大多数都是思孟学派的著作。这其中,最明显带有思孟学派特色的经典,就是《天降大常》(又名《成之闻之》)。在《天降大常》中,有这样一段话,居然让我们找到了《晋》卦“众允,悔亡”的出处。形于中,发于色,其诚也固矣,民孰弗信?是以上之恒务,在信于众。《*命》曰:“允师济德”,此言也,言信于众之可以济德也。这一段话中,反复提到的一句话就是“信于众”。巧的是,《晋》卦中的“众允”之“允”,正是“信”的意思!“允,信也。”——《说文》二、“允”和“诚”“允”,有信之意,它还有诚之意。允,信也;允,诚也。——《尔雅》我们说过,思孟学派的代表人物子思,在《中庸》里面至为推崇的品德,就是“诚”。我们还说过,《周易》的作者至为推崇的品德,就是“孚”。(详见本号系列文章证据)巧的是,“孚”、“诚”、“信”这三个字,和“允”都是同义词!“孚,信也。”——《说文》“诚,信也”——《说文》三、“允师济德”在《天降大常》中,作者引用了一句《尚书》中的佚文:“允师济德”。我们有理由相信,《周易》的作者同样也是引用了这句话。易传《彖》曰:“师,众也”,所以,“允师”,实际上就是“众允”一词的由来。“济德”一词,呼应的是《大象》对于《晋》卦的解读:“君子以自昭明德”。明出地上,《晋》要想取信于民众(得“众允”),最重要的就是要“诚身”,也就是《天降大常》里所说的:“形于中,发于色,其诚也固矣,民孰弗信”。君子诚明之德,形于中,发于外,如太阳一样明亮地照耀着万物,这就是《大学》里说的“明明德于天下”,也就是“信于众之可以济德也”。明明德于天下自身做到了“诚”和“有孚”,自然就会“众允”,使得民众也受到诚孚之德的感化。能够做到这一点,哪里还会有什么悔恨遗憾呢?难怪《周易》作者要在“众允”之后说“悔亡”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