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解《论语》是言说不尽的……面对这部指导人生实践的语录体经典,不同时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围绕自己的生活体验,对它做出不同的解读。这也是我们00后的优秀学生们斗胆来分享自我思考与阐释的原因,我们生活的时代赋予了我们不同的人生体验。阐释、解读语录之前,我们会参考前贤的经典解说,但更多会结合我们独特的生命体验去深入思考,故名“论语心解”。——张珊老师寄语述而篇第三十五则原文: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翻译:孔子说:“奢侈浪费就会不谦逊,节俭就会过于鄙陋。与其不谦逊还不如简陋一些。刘伊濛:孔子曾说:“过犹不及也。”在这一则中“奢”可以理解为“过”,是越礼的行为,奢侈不被提倡是因为它一方面会滋生傲慢心理,另一方面也同样会招来妒忌与不满。所谓“骄奢淫逸”,财大气粗的行为是被古代君子所摒弃的;“俭”是“不及”,即未达到礼的要求,礼数不周会让他人感到一定程度上有所怠慢,过度节俭反而会显得寒酸,走向过度保守和固执的地步。即便二者都不是孔子认可的最佳选择,但在“两难”的情况下一定选择其一孔子还是选择“俭”。相比于“奢侈铺张”,“俭”即便有失礼数,但也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节俭的美德。因此,宁可寒酸,也不能奢侈。从这一则中也可以看出儒家所提倡的礼节是一种讲究适度的中庸原则。郭弈茗:孔子这番话主要针对于鲁国奢侈铺张社会风气。当时,无论是帝王将相之家还是寻常官员,在进行祭礼、婚礼等公开仪式时往往大肆举办,而不顾及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应有的礼仪规格,僭越成风。与“八佾舞于庭”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在儒家看来,礼、乐都是用于维护社会稳定、国家和谐的教化工具。若是士族长官人人只顾及自己的享受、自行其是而放肆僭越礼法,一方面更加助长了这些官员的傲慢气焰,不将道德和等级制度放在眼里;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王权的衰落与有权有势的家族势力对其权威的蔑视。因此孔子强调万事应当依礼而行、与其奢侈不如简陋等,也潜藏打压地方势力气焰、维护封建君主统治之意。我又来划重点了~1、本则中“奢”可以理解为“过”,是越礼的行为;“俭”则是“不及”,即未达到礼的要求。儒家认为“过犹不及”,可见“俭”、“奢”都不是其主张。但二者相比,孔子更加支持“俭”。2、孔子时,鲁国奢侈铺张的社会风气盛行,僭越现象十分常见。孔子强调万事应当依礼而行、与其奢侈不如简陋潜藏打压地方势力气焰、维护封建君主统治之意。今天这两位同学的“心解”有没有带给你什么启发?对本则论语内容的深入理解又引发了你对生活经验的何种联想?人人生活乐不同,人人均可评《论语》,欢迎大家积极留言,在评论区书写自己的“心解”~希望飞到n光年外,寻找安静读书的净土。编辑
沈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