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读了几本中国管理学的著作,包括胡祖光写的《中方管理学十三篇》、苏东水写的《中国管理学》和《东方管理学》、曾仕强写的《中国式管理》、胡海波写的《中国管理学原理》以及吴照云写的《中国管理思想史》。通过研读这些书籍,我对中国管理有了一个大概的理解,形成了关于中国管理的初步看法。
中国管理哲学首先,目前只有中国的管理哲学,没有全面系统的中国管理科学。在历史上,中国只有管理文化或框架管理理念,如管理目的、管理原则、管理特点和管理理念,没有形成一系列类似于西方的管理理念,包括决策(包括规划)、组织、沟通、指挥、监督和反馈,也没有开发具体的管理技术,如西方的组织结构。中国传统的管理只是一些管理理念和原则,具体的管理方法往往因人而异。
受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管理者开始接受西方一些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比如开始重视管理的效率,学习引用西方的考核办法,学习建立西方的财务制度等。但是这种学习、借鉴还只是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的学习借鉴,中国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仍然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管理行为,中国还没有建立西方式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中国管理学已经出版了许多著作,中国管理理论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的不足。
01
罕见的实践性
在试图建立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中国管理研究借鉴了西方管理的一些内容,这些内容在中国管理实践中是罕见的。
02
实践的理论性
中国管理学在研究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时,总结得很好,但这些总结在如何指导中国管理实践和如何面向未来方面做得不够。例如,曾仕强先生早前写的《中国式管理》总结了以“修身安民”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但其中许多思想已经过时。对于一些已经开始受到西方管理思想影响的中国人来说,为了实现个人和社会价值,他们没有严格遵守“人的修养和安全”的原则,这无法指导他们的管理实践,更不用说如何面对未来了。03
理论的指导性
中国管理学大师苏东水先生从三个方面(以人为本、道德第一、以人为本)、四个治理(治国、治学、治家、治体)、五个要素(人性、人、人气、人本、人才)总结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这些理念远远不足以指导中国当前的管理实践。中国的管理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突破西方管理的精髓。
各位可通过广泛阅读,了解到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以人为本,包括自己和他人
中国人的以人为本的落脚点体现在曾仕强先生概括的“人安、己安”。中国人做事一方面要做到自己安全、安心,通俗些讲就是“明哲保身”,讲究“中庸之道”;另一方面要让其他人安,就是要给人家面子,大家要和睦相处,社会要和谐。
第二
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中国人注重爱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事情往往不尽相同。出于同样的原因,他们对领导和下属的态度不同,对待亲戚和无关人员的方式不同,对朋友和路人的关心也不同。因此,这在中国通常是合理的,但不一定要公平。
第三
注重变通
中国人做事非常讲究变通,无论是执行上级的决定,还是遵守规矩方面,人们非常重视根据自己的情况及客观形势进行适当的变通,无论落实上级决定,还是遵守法律规章很少有一板一眼的时候,所以,中国人善于造假,喜欢阳奉阴违,都是变通的结果。
第四
中国人遵守“情、理、法”的秩序
人的感情是第一位的。如果你不谈论人类的情感,即使它们是合理和合法的,它们也经常受到批评;只有在合理之后,它才能被所有人接受。最后,它是合法的。合法性是做事的最后界限。
此外,在书中也谈到一个有趣的理论,就是中国人把二看成三的智慧,在我们面临问题时,在“解决”与“不解决”之中,找到一条“二合一”的途径,即为「化解」。遇到问题,马上动脑筋,要想方法加以解决,这乍听起来很有道理,也显的十分积极。然而,深一层思考,便不难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了,常常引发更多的问题,大家反而越来越忙碌,并不符合管理所要求的“省力”。要「化解」问题,并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找到问题的根源,从根本上来化解。
我们在广泛涉猎西方管理学的同时,可以多读读国学,多读读传统经典。中国“智慧”微风细雨似的存在于“阴阳交替,知行合一”中落地,并指导我们不断向前,披荆斩棘地到达心目中的目的地。
作者介绍闫清老师?PMP全球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认证
?PMI-ACPAgileCertifiedPractioner敏捷专业人士认证
?PRINCE2受控环境下的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认证
?BI商学院—复旦大学IMBA
?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双学士学位
?TopLevelFamilyEducationInstructor国家一级家庭教育指导咨询师
?QualificationCertificateofTaxpayStrategist注册高级税务筹划师
?上海清晖项目管理咨询专家讲师